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中华儿女怀揣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定信念,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用生命与热血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一精神不仅是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精神丰碑,更是新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为我们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与行动指引。 抗战精神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发展合力的核心纽带。抗日战争时期,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党派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独立与民族尊严携手并肩,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如今,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科技创新突破、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承爱国情怀,就是要引导每一位社会成员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科研工作者以“卡脖子”技术攻关为己任,在实验室里书写报国之志;基层干部扎根乡村一线,用脚步丈量为民初心;普通劳动者在岗位上精益求精,以实干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这种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共识,能够打破地域、行业、群体间的壁垒,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让社会发展拥有最坚实的群众基础与精神支撑。 抗战精神中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是破解发展难题、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法宝。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依靠无数先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取得的。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我国面临的外部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从内部发展来看,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关键阶段,新旧动能转换面临阵痛,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亟待补齐。面对这些“硬骨头”,抗战精神中的斗争意志为我们提供了精神指引:在科技创新领域,我们需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攻克芯片、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打破外部技术垄断;在经济发展领域,我们需要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民生改善领域,我们需要以“滴水穿石”的毅力,持续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斗争的精神,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发展困境时不退缩、不妥协,以坚定的意志与务实的行动破解难题,推动社会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向前迈进。 抗战精神中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是推动社会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打破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思潮,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这种立足实际、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唯有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才能找到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路径。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我们需要结合社会治理的新需求,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治理效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需要突破传统发展思维,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在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特征创新文化表达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这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能够让我们始终保持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以务实行动推动社会变革,让社会发展始终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80年岁月流转,抗战精神从未褪色。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回望,而是对现实的深刻把握与未来的坚定展望。它能够凝聚起全社会的磅礴力量,让我们在应对风险挑战时更有底气,在推动发展时更有方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更应将抗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这一精神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引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