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婷 于 2025-8-26 16:30 编辑
基层有活动 发展有动力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其治理效能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与发展大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基层卸下“形式枷锁”、回归工作本质提供了根本遵循。 形式主义,是治理效能的“绊脚石”。在文件传达上,“以文传文”缺乏针对基层实际的具体指导;在会议组织上,“以会贯会”挤占实干时间;在考核督查中,存在“重痕迹、轻实绩”的倾向,加重了基层负担。 《若干规定》直面基层“痛点”,拿出了可操作、可落地的“硬招”。针对“文山”,明确实行发文计划管理与总量管控,要求文件必须突出“短实新”,杜绝空话套话,让基层干部能快速抓住政策核心;针对“会海”,严格限定会议数量、规模与时长,推行“合并开会”“套开会议”,杜绝“跨区陪会”“重复参会”,让基层干部沉下心、扑下身、办实事。 推动《若干规定》落地见效,需要多方协同、层层发力。首先,上级部门要转变思维,从“发号施令者”转变为“服务保障者”,多深入基层调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岗位的实际情况,避免“一刀切”“乱加码”。其次,要将《若干规定》落实情况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对变相增加基层负担、搞形式主义的行为严肃问责。最后,基层干部自身要主动转变观念,在“减负”的同时更要“提效”,用“实打实”的工作成效回应群众期待。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持久战”。通过动态化调整及常态化教育,让“拒绝形式主义、崇尚实干担当”成为共识,使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灵敏、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畅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