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犹如附着在工作肌体上的 “毒瘤”,它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只重表面、不重实效,不仅消耗行政资源、降低工作效率,更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凉了群众的心。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已成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形式主义的表现五花八门,渗透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基层,“痕迹管理” 异化为 “痕迹主义”,干部深陷 “表格大战”“材料海洋”,一天忙着填报表、写总结,却没时间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地方 “文山会海” 屡禁不止,会议层层套开、文件照抄照搬,“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 成了工作常态;还有些活动看似轰轰烈烈,实则 “雨过地皮湿”,比如创建评比中重牌子轻实效,惠民工程里搞 “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让群众看得见政策却得不到实惠。 更隐蔽的形式主义藏在细节里:调研变成 “走秀”,事先踩点、路线固定,听不到真声音;检查沦为 “演戏”,提前打招呼、临时补台账,查不出真问题;考核唯 “数据论英雄”,不管实际效果如何,只要报表漂亮就能过关。这些行为看似 “按章办事”,实则背离了工作初衷,让实干者寒心,让群众失望。 形式主义的危害不容忽视。它背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当干部把精力放在 “做样子” 而非 “干实事” 上,政策落地就会 “打折扣”“搞变通”,民生承诺沦为 “空头支票”。在乡村振兴一线,若只注重产业项目的数量统计而忽视质量效益,就会出现 “项目建成即闲置” 的浪费;在基层治理中,若把 “网格化管理” 停留在挂牌子建台账,就无法及时化解群众矛盾。 形式主义还会助长浮躁不实之风,破坏政治生态。当 “做得好不如说得好”“干得实不如写得实” 成为潜规则,真抓实干的干部就会被边缘化,投机取巧的人反而得利。长此以往,会形成 “劣币驱逐良币” 的恶性循环,让求真务实的作风渐行渐远。 面对形式主义顽疾,各地纷纷出实招、下猛药,掀起整治热潮。浙江推行 “无会日”“无文日” 制度,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会议同比减少 30%,文件精简 25%,让干部从会议室走向基层;山东开展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专项治理,清理规范各类政务 APP、工作群,防止 “群里安排工作、群里落实工作” 的虚耗;陕西建立 “民情日记” 制度,要求干部每月至少 5 天蹲点调研,记录群众诉求必须 “原汁原味”,解决情况要 “有始有终”。 整治形式主义不能只停留在 “运动式” 整改,更要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干部树立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理念,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典型案例警示等活动,让干部深刻认识形式主义的危害,从思想根源上摒弃 “政绩焦虑”。 另一方面,要完善制度约束。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突出实绩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实际成效作为评价标准;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对形式主义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推进基层减负常态化,持续整治 “文山会海”“过度留痕” 等问题,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