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如同一剂良方,直击形式主义这一顽瘴痼疾,为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这一规定的出台,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基层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基层干部的深切关怀,对于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承担着大量具体而繁杂的工作任务。然而,长期以来,形式主义的阴霾却始终笼罩着基层,成为基层干部难以承受之重。一些上级部门过度依赖文件和会议推动工作,导致 “文山会海” 现象屡禁不止,基层干部忙于应付各类文件传达和会议组织,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难以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滥、重 “痕” 不重 “绩” 等问题,也让基层干部陷入了 “填表迎检”“材料比拼” 的怪圈,不仅扭曲了工作导向,更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严重抑制,基层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大打折扣。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基层干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该规定从多个方面对整治形式主义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在文件会议方面,要求大幅精简文件数量,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和时长,提高文件会议质量,避免层层转发、重复开会等现象,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文件会议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一线、服务群众。在督查检查考核方面,强调要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事项,严格控制总量和频次,不把是否开会发文、拍照留痕等作为评判工作优劣的唯一标准,注重考核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切实减轻基层干部的迎检负担,让他们能够将更多心思放在推动工作落实上。此外,规定还在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合理界定基层权责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从源头上为基层减负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一规定的实施,对于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让他们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能够更加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和工作方法,为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整治形式主义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引导基层干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当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确保《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真正落地见效,还需要各级各部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规定执行情况的跟踪问效,对落实不力、顶风违纪的行为要严肃问责,确保各项减负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注重总结推广在整治形式主义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拓展为基层减负的成果。 为基层减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相信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指引下,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一定能够有效整治形式主义顽疾,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