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久治难愈,不仅消耗基层干部精力,更影响政策落地实效。当前,《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出台,直击痛点,为破解基层负担过重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正当其时,意义深远。 靶向施治,破除“虚浮之弊” 形式主义之害,非一日之寒;整治顽疾,亦非一蹴而就。现实中,有的地方“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考核动辄翻台账、查记录,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材料政绩”;有的部门层层加码、责任转嫁,将本应由上级承担的任务“甩锅”基层,使“小马拉大车”成为常态。正如古人所言:“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若任由“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蔓延,不仅侵蚀政策实效,更会寒了基层干部的心。《若干规定》精准聚焦这些痛点,明确要求精简文件会议、规范督查检查、清理“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从制度层面为基层划出“减负红线”。这不仅是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理念的生动践行,更是对“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初心的有力回应。唯有斩断形式主义的“藤蔓”,才能让基层干部从“台账迷宫”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的“主战场”。 固本培元,激活“一线动能” 基层是锤炼作风的“大熔炉”,也是增长才干的“练兵场”。当形式主义的“枷锁”被打破,基层干部才能轻装上阵,在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一线工作中施展拳脚。正如《诗经》所云:“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真正的政绩,不在会议室里的“PPT汇报”,而在田间地头的泥土芬芳、社区街巷的家长里短中。《若干规定》强调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减负成果制度化、常态化,这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持久动力。它鼓励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家,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当“文山会海”变为“实地调研”,当“过度留痕”转为“实绩导向”,基层的活力便如春水涌动。每一位干部都应成为“行动派”,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信念指引下,于平凡岗位书写不凡答卷,让“最后一公里”真正成为“最畅一公里”。 久久为功,涵养“清风正气”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基层减负亦需常抓不懈。《若干规定》的出台,不是终点,而是深化整治的新起点。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以上率下、刀刃向内,从“源头”遏制形式主义滋生。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一阵风”“雨过地皮湿”,确保减负成果经得起时间检验。“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基层减负,最终是为了让群众得实惠。当干部有更多时间倾听百姓呼声、解决急难愁盼,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然水涨船高。这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