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两办近日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像一场及时雨,精准地浇在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心坎上。这份文件没有空泛的口号,条条都是硬举措,字字都在为基层干部挣脱不必要的束缚、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职工作而发力。 过去,基层干部常被“文山会海”压得喘不过气。一个通知要层层转发,一项工作刚部署就要报总结,各种会议、督查、考核应接不暇,耗费了大量本应用于抓落实、解难题的时间和精力。这次的新规,精准地戳中了这些痛点: 文件“瘦身”动真格。 不仅严控数量,要求“只减不增”,还罕见地给文件字数划了“硬杠杠”——一般不超过5000甚至4000字。这逼着发文必须直奔主题、言简意赅,告别“长、空、假”,追求“短、实、新”。 会议“精简”出实招。 严禁随意召开“直达基层”的会,控制会议规模和参会人员级别,甚至明确“主要领导讲话不超过1小时”。这能有效防止“以会议落实会议”,把干部从会场里解放出来。 督查考核“回归本源”。 规定明确不得要求“层层配套”,不得刚部署就检查,更不能把“领导批示”、“发文开会”、“拍照留痕”当作工作好坏的标准。这无疑是斩断了为了“看起来忙”而搞形式主义的链条,引导大家把心思用在干实事、求实效上。 借调乱象“紧急刹车”。 明确“不向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堵死了上级部门随意抽空基层骨干的“方便之门”。基层单位“人手荒”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队伍能更加稳定。
这份规定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就在于它无比“实在”。它回应的是基层最强烈的呼声,解决的是最具体的负担。其核心思想非常清晰:评判工作不看形式看实效,衡量干部不看痕迹看实绩。 好政策的关键在于落实。我们为这项重磅新规的出台叫好,更期待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能真正把自己摆进去,严格遵照执行,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唯有如此,才能让广大基层干部卸下重负、轻装上阵,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社区,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才是减负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事业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