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肩负着重大使命与责任。然而,形式主义的顽瘴痼疾长期困扰基层,严重束缚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削弱了基层治理效能。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基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破形式主义之弊,精准施策。形式主义的种种表现,诸如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频繁督查检查考核等,严重消耗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疲于应付,无法将更多心思放在实际工作上。《若干规定》直击这些痛点,以精准有力的举措加以整治。对文件数量进行严格管控,实行计划管理、总量管控和发文立项制度,减少临时性、配套类、分工类发文,提升文件质量,避免冗长空洞,让文件真正成为指导工作的实用工具;精简会议,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杜绝层层陪会现象,提高会议质量和效率,开短会、讲短话,让会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严控总量,不搞月度、季度排名,不把开会、发文、拍照留痕等作为评判工作优劣的标准,让考核回归工作实绩本身 。这些举措从源头入手,有效遏制形式主义的滋生,为基层减负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筑实干担当之基,激发活力。减负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更好地担当作为。《若干规定》在减负的同时,注重为基层赋能,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明晰基层权责,制定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防止基层承担过多不合理的责任,做到权责一致。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为基层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让基层有能力、有资源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选拔任用那些在基层真抓实干、业绩突出的干部,让实干者有位、吃苦者吃香,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通过这些举措,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在基层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强制度执行之力,久久为功。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确保《若干规定》落地生根,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形成长效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对违反规定、加重基层负担的行为严肃查处,形成有力震慑。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让基层减负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为整治形式主义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武器,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若干规定》,破形式主义之弊,筑实干担当之基,强制度执行之力,让基层轻装上阵、活力迸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基层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