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这是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在基层治理的广袤天地中,“小马拉大车”的困境长期制约着发展步伐。如今,随着新出台的基层减负政策落地,整治作风建设迎来有力抓手,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契机。 一、精简流程,卸下“重担”轻装前行 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层层加码等形式主义,曾如巨石般压在基层干部肩头,消耗大量精力与时间。新的基层减负规定出台后,各地迅速响应,严格执行精简文件和会议的要求。建立文件会议联动审查制度,从源头把控发文、开会质效,杜绝不必要的信息传达与低效会议。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有更多时间投身实际工作。 二、赋能基层,提升“马力”增强动力 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不仅要减负,更需赋能。一方面,强化人员力量配备。加大村(社区)后备干部培养力度。为基层补充大量新鲜血液,有效缓解人员紧张局面,为工作开展提供坚实人力保障。另一方面,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定期组织涵盖政策法规、业务技能、群众工作方法等内容的培训活动,通过专家授课、案例研讨、实地观摩等多样形式,拓宽基层干部视野、更新观念。当基层干部能力提升、发展有望,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被充分激发,基层治理的“马力”自然强劲。 三、创新治理,优化“路况”高效前行 创新治理模式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各地积极探索,借助数字化手段赋能基层。搭建智慧系统,丰富智慧化应用场景,推动“数治”与“善治”融合,让基层治理更精准高效。通过数字化平台,基层干部可快速获取信息、处理事务,减少繁琐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新的基层减负政策为整治形式主义注入强大动力。通过精简流程减负、强化赋能增力、创新治理提效,基层治理的“小马拉大车”问题必将逐步破解,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