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基层工作者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人民群众等诸多重任。然而,长期以来,形式主义的桎梏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多头考核等问题,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其难以将全部心思和力量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这一规定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基层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松绑减负的坚定决心。 为基层减负,认识与落实是关键。基层干部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部署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各级领导干部更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坚决摒弃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切实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要把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精准与方法同样不可或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要推动基层从 “忙事务”向“抓服务”转变,就必须理顺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明确权责边界,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即放、权责一致”的原则,健全基层党组织的职责权限和权责清单,让基层干部清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避免出现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基层长期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深入查找制度短板,通过建章立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问题反弹。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基层减负赋能,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政务信息的快速共享和流转,提高工作效率。 行动与坚持是实现基层减负目标的保障。减轻基层负担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成果。要加强对减负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力、搞形式主义的行为严肃问责,确保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让他们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基层减负,减的是负担,增的是效能,暖的是人心。只有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战斗力,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基层力量。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基层减负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让基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