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数字化改革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截至2025年二季度,全国已有89%的城乡社区建成"智慧党建"平台,通过"云网格+红管家"模式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生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指示精神。 一、数字赋能让组织体系"神经末梢"更灵敏
浙江省"先锋码"系统打通22个省级部门数据壁垒,党员扫码即可完成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杭州市某社区通过"党建数字孪生"技术,将辖区2.3万居民信息全部入图,实现特殊群体需求自动预警,2025年上半年累计解决独居老人关爱、儿童托管等"关键小事"1563件,群众满意率保持98%以上。这种"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治理模式,已被列入中央组织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典型案例汇编》。
二、智慧平台为党群关系架设"连心桥"
广东省创新开发"粤治慧"小程序,集成党群服务、民主协商等8大功能模块。深圳市龙岗区通过"云端议事厅"召开线上居民代表大会,运用区块链技术存证表决结果,成功推动加装电梯、停车位改造等42个民生项目落地,项目平均实施周期缩短60%。该平台获评2025年全国"党政信息化最佳实践案例",其"群众诉求7×24小时智能响应"机制正在全国复制推广。
三、数据跑路促服务效能实现"加速跑"
江苏省推行"红黄蓝"三色督办机制,依托城市大脑自动识别超期未办结事项。南京市建邺区将213项政务服务下沉至网格,通过AI预审材料、智能填单等技术,使老年证办理等高频事项实现"刷脸即办"。2025年1-6月,全区线上办件量同比激增320%,窗口排队时间下降至8.3分钟,真正兑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承诺。
当前,随着《"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各地正以"党建+数字化"双轮驱动,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智慧治理网络。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数字技术在流动党员管理、新业态党建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持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