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回复: 0

基层的文化自信:乡土深处的精神力量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154

主题

0

回帖

64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43
发表于 2025-7-25 10: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自信,如同深植于大地的根系,为民族的精神大厦提供滋养。在广袤的基层土地上,文化自信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现实的力量。它流淌在乡间巷陌的烟火气中,镌刻在世代相传的技艺里,绽放于平凡生活的诗意中,成为基层社会蓬勃发展的内生动力。
基层文化自信,源于对乡土根脉的深刻认同。每个村落、每片街区,都有独特的文化基因:斑驳的戏台传唱着地方戏曲,蜿蜒的青石板路印刻着商贸往来的足迹。这些看似平凡的符号,实则是千百年积淀的文化密码。当村民自发修缮族谱、社区老人主动传授方言俗语时,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物质遗产,更是对“我是谁、我从何处来”的精神答案。这种对本土文化的珍视,让基层群众在现代化浪潮中始终保有文化坐标,不被浮躁的流行文化冲散根基。
文化自信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生。基层并非文化的“博物馆”,而是充满活力的创造场。传统手工艺匠人将竹编技艺融入现代设计,让老手艺成为时尚单品;乡村教师用短视频记录田间课堂,让农耕知识跨越山海传播;社区广场上的舞蹈队将非遗舞蹈改编为健身操,让文化遗产走进日常生活。当基层群众意识到“旧文化能开新花”,文化自信便从“被动守护”转为“主动创造”,迸发出持续的生命力。
基层的文化自信,更体现在对精神家园的自主建构。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许多地方并未简单复制城市模式,而是立足本土资源打造特色文化空间:乡村图书馆收集本地故事,成为孩童的精神灯塔;社区文化节邀请居民共同策划,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意;民间艺术团自筹资金巡演,让乡土文化走出地域限制。这种“自我赋能”的文化实践,让基层群众摆脱“文化弱势”的心理,认识到自己才是文化发展的主体。当村民自豪地说“我们的文化也能影响别人”,文化自信便升华为一种内在的尊严。
文化自信的扎根,最终滋养着基层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当社区以共同的文化记忆凝聚人心,纠纷更易化解;当村民因文化自豪而自觉维护环境,乡风自然淳朴;当文化成为基层发展的特色资源,经济与精神便实现协同共进。
基层的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微观缩影。它无需宏大叙事,却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悄然生长。当我们尊重每一寸土地上的文化独特性,鼓励基层群众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人,便能激活中华文明最深厚的根系。这份自信,终将汇成磅礴力量,支撑起一个文化繁荣、精神昂扬的时代。





上一篇:迟暮与朝霞的对话:九旬济公给Z世代的信仰启示录
下一篇:社工视角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神,深化社区治理实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必读
1、任何抄袭文章禁止投稿,所有稿件必须原创,一经发现文章涉嫌抄袭,全网通报,并且永久拉黑
2、机动记者组即单位账号,在为本单位同事投稿时,务必确认该稿件是原创,如非原创本网将依法协助原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并全网通报
3、独家专投版块稿件,均默认为作者只投稿时评在线一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请各位作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5、时政评论只能投稿到独家专投区,请勿投稿到其它任何板块,新闻稿件请投稿到新闻板块专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益添商城 ( 渝ICP备16004013号-3 )

GMT+8, 2025-8-21 22:06 , Processed in 0.231571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