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8日,总书记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这一重要指示为山西破解“一煤独大”困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了实践范本。 能源转型:从“黑色燃料”到“绿色引擎”的跨越
山西作为全国煤炭大省,长期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生态压力巨大的挑战。总书记总书记在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要在扛牢国家电煤保供责任的前提下,推动煤炭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由初级燃料向高价值产品攀升。近年来,山西通过构建“煤炭+新能源”双轮驱动体系,在传统能源清洁利用上取得突破:阳泉市依托煤层气资源优势,发展氢能产业链,建成华北地区首个氢能重卡物流示范区;太原市推进钢铁、焦化等产业智能化改造,单位产值能耗较五年前下降23%。这些实践印证了总书记提出的“能源转型不是简单减量,而是通过技术革新提升附加值”的科学论断。 产业升级:传统产业焕发新质生产力
在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总书记驻足察看智能生产线,强调“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家百年老厂通过引入5G+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从“榔头敲打”到“数字制造”的蜕变,其研发的硬密封蝶阀打破国外垄断,产品远销30余个国家。山西正以“老树发新枝”的思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晋中市利用废弃矿井建设地下储能电站,吕梁市将焦化副产品转化为高端碳材料,形成“原煤—焦化—精细化工”全产业链。2025年上半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6%,传统产业对GDP贡献率首次降至50%以下。 安全底线:转型与稳定的动态平衡
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阵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山西通过“三个强化”筑牢发展根基:强化民生保障,建立煤炭行业转型职工再就业培训基金,累计安置下岗人员12万人;强化生态治理,在采煤沉陷区实施“光伏+农业”立体修复,昔日“黑色疤痕”变为“绿色银行”;强化安全生产,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煤矿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重大隐患动态清零。这种“稳中求进”的转型路径,确保了改革红利与民生温度的同步提升。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山西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推进转型。从太行山麓的智能工厂到黄河岸边的生态廊道,三晋大地正以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生动实践,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正如总书记所言:“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资源型地区同样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这既是山西的使命,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