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中央组织部负责同志向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游本昌转达了勉励和问候。这则跨越年龄与时代的问候,不仅是对老艺术家70年艺术人生的致敬,更是一面映照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精神品格的明镜。当“济公”扮演者以耄耋之姿宣誓入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信仰的升华,更是一个民族精神传承的生动注脚。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从游本昌老人的事迹中,我深受触动,也获得了诸多关于坚守信仰、服务时代的深刻启示。 一、掌信仰之舵,从艺海逐梦到信仰领航,基层亦需坚定方向 游本昌74年艺术生涯中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2024年91岁的他递交入党申请书,手写万字思想汇报,直言“演了半辈子革命者,如今才真正读懂他们的选择”。这让我联想到基层工作,琐碎繁杂的日常中,从邻里纠纷调解到政策宣传落实,从困难群众帮扶到基础设施改善,若没有坚定信仰支撑,极易迷失方向、产生倦怠。 游本昌在艺术成就斐然时仍追寻信仰,让我明白基层党员干部无论岗位多平凡,都要坚守初心,明确奋斗目标。我们应以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个人成长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像他秉持为人民服务理念进行艺术创作一样,在基层岗位创造不平凡业绩。他获得金鹰奖终身成就奖时说“艺术家不能只做旁观者,更要成为历史的书写者”,我们基层党员干部同样是历史的书写者,每一项决策、行动都关乎基层发展和群众福祉,要像他一样将信仰融入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感投身基层建设。 二、击时代之鼓,从文艺创作到强国和鸣,基层应紧跟时代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在问候信中强调:“希望你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这反映出新时代赋予的使命。2024年中国影视产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但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仍不足,基层工作同样面临时代挑战。 国家话剧院创新“红色剧本孵化计划”,中央芭蕾舞团重构《红色娘子军》,文艺工作者用创新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基层工作也需创新方式方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搭建新平台,提高治理效率和水平,如建立线上服务平台方便群众办事,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2025年上半年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票房占比提升,印证了文艺创作与时代需求的契合。基层工作要扎根群众,了解需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群众参与基层建设,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局面。 三、燃精神之火,从个体微光到群体燎原,基层要发挥榜样作用 游本昌的入党故事在文艺界引发“鲶鱼效应”,许多中青年艺术家重新审视职业定位,相关单位构建起精神成长培养体系。这让我认识到基层工作中榜样的力量无穷。 游本昌说“愿做文艺战线的一颗螺丝钉”,这句话传播广泛,反映出公众对精神品格的期待。基层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党的宗旨、遵守党的纪律、履行工作职责,以实际行动影响带动群众。同时,要发现培养身边先进典型,宣传其事迹,激发群众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内蒙古乌兰牧骑用创新方式传播党的政策,全国文艺院团开展大量活动,这启示基层要凝聚群众力量,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群众推进基层发展,加强与群众沟通交流,解决群众问题,让群众坚定跟党走。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游本昌的入党故事折射出文艺工作者从艺术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升华轨迹。当92岁的老人仍在追寻信仰之光,这支由信仰凝聚的文艺劲旅,必将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上书写新的传奇。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从他身上汲取力量,坚定信仰、勇担使命、凝聚力量,在基层书写时代篇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基层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