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基层工作者则是落实政策、服务群众的关键力量。然而,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导致的基层负担过重问题,如同巨石般压在基层工作者肩头,不仅消耗着大量精力,也阻碍着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推进基层减负,是保障基层活力、夯实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只有以精准施策为笔,才能绘就基层减负的新图景,让基层工作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质。 直面基层负担,认清减负迫切性。当前,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在多方面凸显。在文山会海方面,各类文件层层转发,会议频繁召开,部分会议内容空洞、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基层工作者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参会、处理文件,真正用于落实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同时,督查检查考核泛滥,名目繁多的督查检查考核不仅让基层疲于应付,还使得基层将大量精力放在准备迎检材料上,陷入“材料政绩”的怪圈,导致实际工作被搁置。此外,过度留痕也成为基层工作的一大困扰,工作开展需要拍照、录像、记录各种台账,形式大于内容,让基层工作者苦不堪言。 这些过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基层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基层工作者长期处于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状态,身心疲惫,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极大挫伤,工作热情逐渐消退,甚至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同时,形式主义的工作方式也让群众对政府工作产生质疑,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削弱了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与支持,不利于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推进基层减负刻不容缓,是保障基层工作健康发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必然选择。 精准施策,推动基层减负落地见效。推动基层减负,需要多管齐下、精准发力。首先,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科学制定文件和会议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文件数量和篇幅,精简会议流程和时间,提高文件和会议的质量与针对性,避免不必要的文件印发和会议召开。同时,优化督查检查考核机制,减少督查检查考核的频次,合并重复、交叉的考核项目,制定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的考核指标,更加注重工作实效和群众满意度,让基层从繁琐的迎检工作中解脱出来。 其次,运用数字化手段赋能基层减负。大力推进“互联网 + 政务服务”,搭建统一的数字化办公平台,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减少基层重复录入数据的工作。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线上办公、线上调研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例如,通过建立线上政务服务平台,让群众能够在线办理各类事项,减少基层工作者线下办理业务的压力,也方便群众办事。 此外,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工作者能力素质也是减负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基层工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作。同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选拔任用那些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基层干部,激励基层工作者主动担当作为,在减轻负担的同时提升工作效能。 减负赋能,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基层减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减负赋能,能够激发基层治理的新活力。当基层工作者从繁重的形式主义负担中解脱出来,就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中去。他们可以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及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做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从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减负还能让基层工作者有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和方法。在没有沉重负担的情况下,他们可以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尝试新的工作思路和举措,提高基层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基层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状态,更关乎基层治理的成效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才能真正为基层卸下沉重的负担,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让基层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