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座谈会精神的三重实践路径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央指导组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深化作风建设提供了新坐标。作为社区工作者,深刻领会“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实践要求,需要从制度刚性约束、为民服务实效、长效机制建设三个层面,将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以制度建设筑牢纪律防线。座谈会强调“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要求基层单位建立“三单两卡一档案”工作法。具体而言,需制定《社区小微权力清单》明确28项服务边界,建立“廉政风险预警卡”对物资采购等5个重点领域动态监控。某街道试点“阳光议事厅”制度后,群众满意度提升23个百分点,印证了制度约束的转化效能。当前更要结合数字化治理,将公务接待等事项纳入智慧监管平台,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 以作风转变提升服务效能。指导组提出的“四查四看”工作法(查走访记录看民情掌握、查项目台账看工作实效、查投诉记录看问题整改、查评议结果看群众口碑)为基层提供了可操作指南。某社区推行“晨巡夜访”机制后,累计解决管道老化等民生问题47件,证明作风建设最终要体现在“实事办实”上。建议建立“服务效能指数”评价体系,将会议时长压缩等12项指标纳入考核,推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向末梢延伸。 以群众参与构建长效机制。座谈会明确指出“让群众成为作风建设的阅卷人”。可推广“三议两评一公开”模式(党群议事会提议、两委联席会议审议、居民代表大会决议;群众评议党员、上级评议社区;事项全过程公开)。某区开展“百姓问廉”活动后,物业纠纷同比下降41%,彰显群众监督的治理价值。当前亟需完善“线上+线下”监督网络,通过“随手拍”监督平台等载体,构建全民参与的作风建设生态圈。 从座谈会精神到社区实践,贯彻八项规定需要制度、作风、民心的同频共振。作为基层工作者,既要当好“探照灯”查找问题,更要成为“变压器”将中央精神转化为具体服务。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整治,方能让清风正气充盈街头巷陌,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