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近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深刻阐释了中长期规划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到“十四五”规划锚定高质量发展,一部规划史正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缩影。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重读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新时代新征程的深刻启示。
一、规划之“根”:历史逻辑与制度优势的深层统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一穷二白”的家底,党中央以五年计划为纲,统筹资源、凝聚力量,逐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六五”计划首次将“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核心指标,推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通过顶层设计与市场活力的有机结合,既避免“盲人摸象”的短视,又防止“一刀切”的僵化。正如山东寿光蔬菜产业从“土棚子”到“智能工厂”的跨越,正是规划引导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
二、规划之“新”:中国式现代化的破题之钥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征程的航标,而中长期规划正是这一宏大叙事的“施工图”。当前,国际环境波谲云诡,国内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规划的战略性作用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例,既要聚焦“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又要针对“卡脖子”技术、区域发展差距等现实问题,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就像河南洛阳轴承集团通过技术攻关实现国产替代,规划的落地需要无数个“关键小事”的积累。
三、规划之“智”:从“纸上蓝图”到“现实画卷”的实践逻辑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这一方法论在浙江“千万工程”中得到完美诠释:从最初的环境整治到如今的数字乡村建设,每一步都凝聚着群众智慧。反观某些地方“拍脑袋决策”导致的烂尾工程,教训深刻。新时代的规划编制,既要像山东天衢新区那样“借天势、尽人力”,以开放思维突破资源瓶颈,也要建立动态评估机制,让规划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四、规划之“势”:在新征程上书写新的历史答卷
面向“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规划编制指明方向: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守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等核心领域;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在粮食安全、能源转型等关键领域未雨绸缪。就像百度“璩静风波”暴露的管理短板警示我们,任何规划都不能忽视“人”这一核心要素。未来的规划,需更多体现“科技向善”“民生为本”的温度,让高质量发展成果真正惠及14亿人。
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长期规划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智慧的集中展现。从“规划图”到“实景画”,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正因有了科学规划的引领而步履铿锵。面向未来,唯有继续用好规划这一“传家宝”,才能在风高浪急中把稳复兴之舵,在惊涛骇浪中开辟发展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