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教育领域的关键作用。博物馆,绝非仅是文物的静态陈列场所,更是一部部生动鲜活、立体具象的历史教科书,静静诉说着过往,启迪着当下,昭示着未来。 博物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走进博物馆,就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穿梭于古今之间。何尊铭文上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证了华夏文明的溯源;良渚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陶器,实证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辉煌。这些珍贵文物,历经岁月洗礼,静静陈列在展柜之中,却以一种无声而有力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根脉与基因传递给后人。它们让我们知晓从何处而来,明白先辈们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智慧创造与艰辛奋斗,进而在心底筑牢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根基。 博物馆还肩负着强大的教育使命,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它突破了传统课堂教育的时空局限,以实物、场景、多媒体等多元形式,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沉浸式的学习平台。在博物馆里,孩子们可以亲眼目睹古老的历史文物,触摸历史的温度;聆听讲解员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历史的跌宕起伏。这种直观、生动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青少年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与想象力。通过参观博物馆,青少年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养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成长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 在新时代,博物馆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创新求变,充分发挥“大学校”的功能。一方面,要加强数字化建设,利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打破实体博物馆的空间壁垒,让更多人足不出户便能领略文物之美、感受历史之韵。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创新展览形式与教育活动,如举办主题展览、开展研学实践、开发文创产品等,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公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博物馆这座“大学校”,珍藏着历史,启迪着未来。我们要倍加珍视博物馆资源,不断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其在传承文明、培根铸魂、以文化人等方面持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