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赤诚担当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意见》字里行间镌刻着人民至上的深情,承载着执政为民的担当,更对广大党员干部发出了“情系桑梓、实干笃行”的强烈召唤。回应这份沉甸甸的期许,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铸牢为民初心、扛起实干旗帜、追求惠民实效。 以如磐初心贴近民心,感知急难愁盼的“毛细血管”。“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意见》中涵盖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方面面,无不是对群众最直接、最现实呼声的精准回应。民生工作的温度,源于对百姓冷暖的深切体察;政策落地的精度,取决于对急难愁盼的真切感知。要始终怀揣“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身入”更要“心至”。必须走出机关门楼,走进社区村落、融入田间地头,真正与群众“坐一条板凳”、聊“同一个话题”。无论是对老旧小区蝶变的渴盼,乡村养老服务的焦虑,还是青年就业的迷茫,特殊群体的忧虑,都要用“将心比心”的同理去理解,用“感同身受”的情怀去体会。要把群众的笑脸与愁容作为衡量工作的“晴雨表”,在日常的交谈中捕捉心声,在朴实的家常中洞悉问题,将分散的“民声”汇聚为清晰的“民意”,让群众心头的大事成为我们案头的急事。广大党员干部务必牢记,唯有永葆赤子之心,俯身倾听最真实的民生脉动,方能找准工作的靶心,让决策与落实真正接通群众需求的“最后一米”。 以铁肩硬骨担当实干,破解急难愁盼的“痛点梗阻”。为政之要,贵在力行;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意见》蓝图绘就,关键在于落实落地,将“文件语”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实在事。民生事业的攻坚克难,最需要的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回望过往,从“把泪焦桐成雨”的焦裕禄,到“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谷文昌;从点起山区教育星火的张桂梅,到将生命镌刻在扶贫路上的黄文秀,担当作为始终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底色。当下面对教育优质均衡的重任、医疗资源下沉的挑战、住房安居保障的难题,党员干部要迎难而上,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锐气攻坚克难。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看病贵”、“就业难”、“托幼烦”等痛点堵点,要敢于碰硬骨头,勇于挑重担子。既要统筹协调,善聚各方之智,整合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形成合力;更要精准施策,瞄准问题“七寸”,建立台账、压实责任、挂图作战,确保民生痛点一项一项被“拔除”,群众期盼一件一件有“回音”。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以不推诿、不塞责、不懈怠的坚定姿态,将惠民条款转化为惠民成果,以实打实的行动解民忧、纾民困,展现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硬核担当。 以求真务实精耕细作,提升幸福可感的“成色温度”。民生福祉,不在宏大的口号,而在细微的感受。《意见》描绘的美好图景,最终要体现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份幸福是家门口嵌入的托育点,是老年食堂饭菜升腾的热气;是医保结算指尖的便捷,是体育公园里跃动的身影;是适老化改造后的安心,是村头巷尾亮起的路灯。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切实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在项目谋划时,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群众的“金点子”化作建设的“好方子”;在推进实施中,要坚持“一线工作法”,在矛盾集中的地方现场办公,在问题多发的领域精准协调,打通梗阻,清除壁垒;在成效评估上,要坚持“群众满意”最高标准,主动请群众当“阅卷人”,听其言、观其效。同时,要善用创新思维与科技手段,借力“互联网+”、大数据等,提升公共服务效能,让智慧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以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优化服务细节、提升便利程度上下苦功、求实效,确保每一项政策都精准滴灌到“民意田地”,每一项服务都温暖抵达百姓心坎,让民生幸福的阳光既明亮又恒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