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效和经验交流研讨座谈会,石泰峰同志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社区工作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更应当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镜,在转作风、办实事、暖民心中展现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与作为。 作风建设是基层治理的"生命线"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余年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在社区这个"小舞台"上,我们同样见证了作风转变带来的"大变化":从"门难进、脸难看"到"一站式服务""微笑接待",从"推诿扯皮"到"首问负责",这些点滴改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石泰峰同志强调的"六个坚持",为社区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社区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只有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才能筑牢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以问题为导向深化作风建设 当前,社区作风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干部还存在"躺平"心态,面对复杂矛盾绕着走;有的服务群众存在"温差",政策落实"最后一米"尚未完全打通;个别人员还存在"微腐败"风险。这些问题警示我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对照石泰峰同志提出的要求,深入开展"作风体检",通过"自己找、群众提、上级点"等方式,建立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特别要聚焦低保救助、惠民资金使用等关键领域,织密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把好作风转化为惠民实效 作风建设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为民服务上。要创新"党建+服务"模式,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具体实践:推行"全科社工"制度,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建立"民情日记"机制,干部每月至少走访50户居民;开设"阳光议事厅",重大事项由群众说了算。北京市某社区通过"微心愿"认领活动,一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36件;上海市某街道建立"作风指数"考评体系,将群众满意度与干部考核直接挂钩。这些生动实践证明,只有把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才能赢得群众真心点赞。 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关键要打好"组合拳":在教育引导上,要开展"廉洁家风""最美社区人"等主题活动,营造崇廉尚实氛围;在监督执纪上,要发挥居务监督委员会作用,用好"互联网+监督"平台;在制度保障上,要完善社区"小微权力"清单,细化议事规则和工作流程。特别要注重发挥"头雁效应",要求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作出"十不准"公开承诺,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结合起来,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持续擦亮社区为民服务的底色,让好作风成为新时代社区工作的鲜明标识,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基层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