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从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到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这一战略判断犹如灯塔,为穿越经济迷雾指明了方向。这不仅是应对时艰的战术选择,更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抉择。 一、历史方位的必然抉择 改革开放四十余载,中国经济创造了年均9%以上的增长奇迹,经济总量突破126万亿元。当传统发展模式遭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要素成本持续攀升的"天花板",高质量发展成为破局的关键。在河北邱县,"漫言漫语"思政教育新模式将德育与美育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在深圳福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案通过教师轮岗、集团化办学等机制创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些实践印证着: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否定速度,而是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战略定力的实践密码 面对全球经济"三低三高"(低增长、低贸易、低投资,高债务、高通胀、高风险)的复杂局面,中国展现出独特的战略定力。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元荡湖生态修复工程通过跨域协同治理,将昔日的"龙须沟"变为"网红打卡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安徽合肥,量子信息未来产业园集聚国盾量子、本源量子等创新企业,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这些案例表明,高质量发展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塑造未来,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在变局中开辟新局。 三、人民至上的价值坐标 高质量发展最终要落脚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浙江杭州西湖区,劳动教育从"课本"走向"生活",孩子们在"行走的课堂"中体验农耕文化;在广东深圳坪山区,"一心四环"教师培养体系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些探索彰显着:高质量发展是人民性的发展,既要破解"有没有"的数量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的质量问题。当教育公平的阳光洒向每个角落,当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发展的温度才能真正转化为人民的获得感。 四、破局突围的实践路径 在河南郑州,宇通客车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研发周期缩短30%,产品迭代速度提升50%;在江苏常州,"经开答卷"通过绘好"产业规划图""空间布局图""项目推进图",书写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新篇章。这些生动实践,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图景:既要打造创新驱动的"主引擎",又要筑牢民生保障的"压舱石";既要培育数字经济的"新动能",又要守住生态文明的"生命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质量发展已从概念转化为各地生动的实践。从长三角的"未来工厂"到中西部的新型城镇化,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走廊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协同,中国正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书写着破解时代之困的中国答卷。这不仅是经济领域的转型升级,更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的深刻变革。当这种变革汇聚成势,必将推动中国号巨轮穿越惊涛骇浪,驶向民族复兴的光明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