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国家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核心命题。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更是凝聚党心民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这需要从思想铸魂、制度固本、监督强基、文化润心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作风建设体系。 一、思想引领:筑牢信仰之基,凝聚作风建设的精神力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问题本质上是理想信念的滑坡与宗旨意识的淡化。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必须将思想教育作为首要任务,通过系统性、常态化的理论学习,引导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通过专题培训、集中研讨、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例如,开展“学思想、强党性”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干部深入研读党的创新理论,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教育与群众路线深度融合。通过“蹲点调研”“民情日记”等方式,推动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社区企业,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厚植为民情怀。例如,浙江省推行的“民情地图”工作法,要求干部定期走访群众,记录民生需求并限期解决,有效提升了干部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二、制度保障:扎紧制度笼子,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是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部分领域仍存在制度漏洞或执行不力的问题,导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屡禁不止。对此,需从三个层面完善制度体系:一是完善制度设计,针对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突出问题,制定明确的工作规范。例如,推行“无会周”“无扰月”制度,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时长,减少基层迎检频次;二是强化制度执行,建立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各级干部的权责边界,杜绝推诿扯皮现象;三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作风建设纳入干部选拔任用、年度考核和绩效评估体系,通过群众评议、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 此外,要注重制度的动态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作风问题可能不断涌现,需及时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例如,针对数字化办公中出现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及时出台规范移动办公应用的管理办法,避免基层干部陷入“线上填表”的新困境。 三、监督执纪:强化刚性约束,形成作风建设高压态势 监督是确保作风建设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织密监督网络,整合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力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格局。例如,利用“互联网+监督”平台,开通作风问题一键举报功能,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形成舆论压力。 另一方面,要强化执纪问责的震慑力。对发现的作风问题,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做到有案必查、查必到底。同时,注重运用“四种形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纠正,防止小错酿成大错。此外,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容错边界,为敢于担当、锐意改革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氛围。 四、文化滋养:弘扬优良传统,厚植作风建设文化土壤 作风建设不仅需要外在约束,更需要内在文化的滋养。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精神资源,培育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为政以德”的施政理念,为作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在革命文化中,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基因,激励着党员干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时代精神,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五、基层导向:聚焦痛点难点,提升作风建设实际成效 基层是作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感受最直接的领域。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例如,针对窗口单位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等问题,推行“一站式”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办事流程;针对农村基层“微腐败”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查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同时,要注重减轻基层负担,让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例如,推行“多表合一”“数据共享”,减少重复填报;建立督查检查考核年度计划和审批报备制度,避免多头检查、重复考核,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抓落实、促发展。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深入推进作风建设,需要以思想教育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监督执纪为支撑,以文化滋养为根基,以基层实践为落脚点,形成环环相扣、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唯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