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扎根基层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听闻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内心满是振奋与期待。那些被报表、台账、迎检挤占的服务居民时间,那些在重复会议与 “指尖打卡” 中消耗的工作热情,终于盼来了破局的曙光。 会议直指 “政绩工程”“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等痛点,这与我们社区工作者的日常困境高度契合。还记得去年创建文明社区期间,我们白天忙着清理楼道杂物、整治环境卫生,晚上却要熬夜整理数十份格式严苛的台账,甚至为了应付不同部门的检查,同一项工作要重复记录多套材料。手机里十几个工作群不断弹出消息,半夜接收通知、凌晨填写表格成了常态,真正深入居民家中倾听诉求、解决问题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如今会议提出的精文减会、打破数据壁垒等举措,就像为我们卸下了沉重的枷锁,让我们能把更多精力聚焦到居民最关心的民生实事上。 会议强调的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原则,更是为社区治理指明了方向。以往一些政策落实到社区时,常因缺乏灵活性出现 “水土不服” 的情况。比如垃圾分类推广初期,上级要求统一设置分类垃圾桶,但我们老旧社区空间有限,居民投放不便,反而影响了参与积极性。如今有了 “杜绝一刀切” 的要求,我们便能结合社区实际,探索更贴合居民需求的工作方法,让政策真正落地见效。 各级党委 (党组) 履行主体责任、专项工作机制发挥作用,意味着减负不是一阵风。常态化核查通报典型案例,从源头治理形式主义,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真抓实干的决心。这不仅是为我们松绑,更是赋予我们更大的责任。减负之后,我们能有更多时间走访独居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能更从容地组织社区活动,增进邻里感情;能深入挖掘社区资源,培育居民自治力量。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社区工作者满怀憧憬。期待在减负政策的支持下,轻装上阵,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服务居民,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让居民生活更加幸福,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中,书写属于社区工作者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