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涛涛_q2fDb 于 2025-6-4 13:43 编辑
上海复兴东路隧道的“微改造”,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这场源于市民闲谈的暖心改变,不仅打通了交通瓶颈,更打通了政府与群众的“心通道”,让我们社区工作者看到:群众智慧是城市治理的源头活水,当“好点子”遇见“真用心”,就能激发出基层治理的无限可能。 倾听:让民生诉求成为治理“风向标”。“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外卖小哥的一声感慨,何以能引发一场隧道改造?关键在于有人愿意俯身倾听。市民韩曙蹲守轮渡码头的举动,恰似社区工作者的日常缩影——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感知民意。那些藏在市井烟火中的“急难愁盼”,看似琐碎,却是城市治理的“风向标”。正如明代吕坤所言:“善为治者,贵运众心。”当我们把外卖员的罚单困扰、夜班族的过江难题都记在心上,就能精准找到治理的“靶点”。社区工作者的价值,就在于做群众声音的“拾穗者”,将家长里短的“原生态”诉求,转化为清晰可见的“问题清单”,让治理真正从群众需求出发,而非政府的“自说自话”。 转化:让金点子炼成治理“金钥匙”。从市民建议到隧道改造,这场“民智转化”的接力赛,彰显着城市治理的开放与包容。人民建议征集办的“第一时间响应”、多部门的联合调研、“机动车道变身非机动车道”的巧妙设计,环环相扣的背后,是对群众智慧的尊重与善用。宋代苏轼说:“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群众身处治理一线,最能发现问题症结,也最能想出务实对策。社区工作者作为“中间枢纽”,既要当好建议收集的“传送带”,更要成为智慧转化的“处理器”——将零散的建议分类梳理,为专业部门提供决策参考,让“金点子”在制度框架内落地生根。这种“民智众筹”的模式,打破了政府“单打独斗”的传统治理思维,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实现了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行动:让微改造温暖城市“大民生”。复兴东路隧道的“最右侧车道变身记”,是城市治理的“微创艺术”。没有大拆大建的轰动,只有精准施策的巧劲,却让夜间过江难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这正如老子所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城市治理的真谛,往往藏在细节之中。社区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亦如“绣花”——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路灯亮化……这些“微改造”看似微小,却直接关系着群众的获得感。当我们用“工匠精神”对待每一件民生小事,用“绣花功夫”雕琢城市的每个角落,就能让治理的温度渗透到城市的“毛细血管”。基层工作者的“些小”努力,终将汇聚成温暖民生的“大大”力量。 从隧道改造到社区治理,本质上是同一种智慧的延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既是群众的“贴心人”,也是治理的“操盘手”。当我们学会在家长里短中倾听民意,在集思广益中汇聚民智,在真抓实干中解决民忧,就能让每一个“好点子”都成为治理的“金钥匙”,让每一次治理实践都成为联结民心的桥梁。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终极答案:以民意为笔,以民智为墨,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书写“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美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