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颁布实施十年来,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剜除了作风积弊;似一面高扬的旗帜,引领着时代新风。从"舌尖上的腐败"到"车轮上的铺张",从"会所中的歪风"到"节庆里的奢华",这场驰而不息的作风之变,不仅重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更在神州大地激荡起移风易俗的磅礴力量,谱写出新时代党群关系的动人乐章。
一、十年淬炼彰显政治品格
八项规定出台之初,有人质疑是"一阵风",有人观望是"走过场"。但党中央以"徙木立信"的政治魄力,将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从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到基层支部从严落实;从节日期间明察暗访,到大数据监督精准发力,八项规定在实践中形成层层传导、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6.1万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109.7万人,释放出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
这种"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陈旧观念。无论是"大老虎"的奢靡享乐,还是"小苍蝇"的吃拿卡要,在纪律规矩面前都无所遁形。某省原副省长因接受私营企业主宴请被通报曝光,某乡镇干部因违规操办婚宴受党纪处分,这些案例印证着作风建设"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坚定决心。
二、作风之变浸润社会肌理
党风正则民风淳。当机关食堂的"四菜一汤"取代了山珍海味,当基层调研的"泥腿子"替代了"车轮上的考察",党员干部的作风之变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某贫困县摘帽后,县委大院依然使用着20年前的旧桌椅;某地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将群众"急难愁盼"放在心坎上。这些细节折射出"为民务实"的价值追求,构筑起新时代的"民心工程"。
作风转变带来治理效能的显著提升。文山会海精简了,2022年全国性会议同比减少30%;督查检查规范了,基层干部从"迎检专业户"变成"实干家";行政审批优化了,"最多跑一次"改革让群众办事更便捷。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大战大考中,广大党员干部以"跟我上"的担当,诠释了作风建设催生的战斗力。
三、久久为功续写作风新篇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当前,"不吃公款吃老板""化整为零收礼金"等隐形变异问题提醒我们,纠治"四风"仍需保持战略定力。某地查处的"一桌餐"典型案例显示,个别干部将宴请场所转移到私人会所,企图规避监督。这警示我们必须创新监督方式,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让"四风"问题无处藏身。
制度建设是根治作风顽疾的治本之策。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到《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从公务接待清单制度到婚丧喜庆事宜报备机制,制度笼子越扎越紧。某省建立的"四风"监督哨平台,实现群众扫码监督全覆盖,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八项规定精神已深深镌刻在党的作风建设丰碑上。当"过紧日子"成为政治自觉,当"为民情怀"融入精神血脉,中国共产党人正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续写作风建设的时代答卷。这场深刻变革启示我们:唯有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才能在新征程上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