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投身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作为嘉定工业区白墙村的农村青年干部,我们深感重任在肩——当乡村振兴遇上科技浪潮,唯有以“闯”的魄力、“创”的智慧扎根基层一线,才能让科技之光普照乡土,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创新答卷。 在科技赋能一线,淬炼“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之勇。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课题,白墙村青年干部主动拥抱科技变革,将“模速空间”里的创新基因植入田间地头。我们牵头搭建“数字农田监测系统”,通过AI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虫情,让水稻种植从“靠天吃饭”转向“数据决策”,去年晚稻亩产提升12%;试水“直播助农+AI选品”模式,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趋势,精准推送草莓酱、有机大米等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65%。更值得欣喜的是,我们联合高校研发“智慧农机导航系统”,引导青年农民掌握无人驾驶播种技术,让“90后”新农人成为田埂上的“科技操盘手”。这些实践证明:当青年干部敢于在科技与乡村的“跨界”中蹚路,就能激活乡村发展的“神经末梢”。 在治理创新一线,砥砺“勇立潮头敢为先”的创新之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这为基层治理数字化提供了方法论。在白墙村,我们首创“AI网格管家”系统,将全村划分为5个智能网格,青年干部通过手机终端实时接收AI预警的环境隐患、民生诉求等信息,处置效率提升50%以上。比如在人居环境整治中,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抓取乱堆乱放点位,网格员接单后2小时内响应,推动村容村貌评比从全镇中游跃升至榜首;在宅基地纠纷调解中,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权属数据上链存证,结合大模型生成的法律建议,成功化解历史遗留问题3起。这种“科技+治理”的组合拳,让青年干部从“事务型”向“智治型”转变,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共商量”。 在人才培育一线,涵养“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创新之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我作为白墙村青年干部深知,科技赋能乡村的关键在培育“土专家”“田秀才”。我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乡村AI课堂”,每周邀请高校教授、企业工程师为村民讲解智能农机操作、电商直播技巧,累计培训200余人次,孵化出3支青年直播团队;发起“青蓝接力”计划,选拔10名返乡大学生担任“科技特派员”,结对指导中老年农户使用智能设备,形成“以老带新传经验、以新促老学技术”的良性循环。更具突破性的是,我们与“模速空间”孵化企业共建“乡村创客实验室”,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AI技术测试环境,目前已有2个农产品溯源项目进入孵化阶段。这些探索,正在重塑乡村人才结构,让“创新因子”在乡土扎根。 从黄浦江畔的创新高地到白墙村的青瓦白墙,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脉络清晰可辨。作为新时代农村青年干部,我们既是“答卷人”,更是“赶路人”——当我们把“实验室”搬到田垄间,把“数据屏”嵌入村务中,把“创新课”开在晒谷场,就已经在打通科技与乡村的“最后一公里”。未来,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让青春在科技兴农的一线淬火成钢,努力把白墙村打造成“数字乡村样板村”,用实际行动证明:乡村不是科技的“边缘地带”,而是青年创新的“新蓝海”,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实践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