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风向标,其核心在于通过作风建设重塑党的形象、密切党群关系。作为一名党员医生,我们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更应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以优良作风守护人民健康。这不仅是对党的忠诚践行,更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支撑。
一、以八项规定为镜,淬炼医者初心使命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本质,是要求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医疗领域,这一精神体现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员医生的党性修养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群众的获得感。
近年来,医疗领域反腐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全国医疗系统立案5.2万人,处分4万人,这些数据警示我们:作风问题绝非小事。庄浪县通过严查药品回扣、过度诊疗等乱象,推出"一次挂号管三天""床旁结算"等便民举措,让群众就医平均等待时间缩短40%,这正是以八项规定精神推动医疗服务提质的生动实践。党员医生应以此为鉴,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患者利益,是否坚守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二、以作风建设为纲,构建廉洁行医生态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需要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医疗行业因其专业性和资源集中性,更需扎紧制度的笼子。国家医保局建立的"驾照式记分"制度,将监管对象从机构延伸至个人,通过提高违规成本遏制"微腐败";重庆、上海等地出台的医药领域反商业贿赂合规指引,明确禁止"带金销售"等潜规则,这些举措为廉洁行医划定了清晰的边界。
党员医生要主动参与制度建设,从规范诊疗行为、杜绝"大处方"做起,将作风建设融入医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正如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刘汝专主任34年如一日拒收红包、廉洁行医的事迹,榜样的力量证明:只要坚守底线,就能在医疗实践中树立清风正气。我们应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让廉洁行医成为医疗行业的新常态。
三、以服务群众为本,推动医疗改革深化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在医疗领域,这要求我们聚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痛点,通过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秀山县卫生健康系统将患者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开展"名医赶场""联合门诊"等活动,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思路,正是八项规定精神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党员医生要积极投身医疗改革,从优化就诊流程到参与分级诊疗,从推广适宜技术到开展健康科普,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需求。例如,庄浪县实现县域内300项检查结果互认,仅超声检查就有25项互认,切实减轻了患者负担。这种"小切口"的改革,看似细微却意义重大,正是作风建设成效的直接体现。
四、以长效机制为基,巩固作风建设成果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余年来,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到遏制"车轮上的腐败",从反对形式主义到破除官僚主义,作风之变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在医疗领域,这种转变同样需要久久为功。
党员医生要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通过定期参加医德医风培训、参与廉政警示教育等方式,不断强化纪律意识。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通过患者反馈、内部审计等途径,及时发现和纠正作风问题。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原院长雷文因收受红包礼金被查处的案例,警示我们: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只有坚持"惩""治"结合,从内心深处坚决抵制“红包”“回扣”,才能从源头上防范腐败风险。从“不敢腐”转变到“不愿腐”,才是党员医生的真正进步!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的"试金石",是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指南针”,也是推动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作为党员医生,我们既要争做“四风”问题的“啄木鸟”,又要当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我们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严的纪律要求、更实的工作作风,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穿于医疗工作全过程。在守护人民健康的征程中,既要以精湛医术解除患者病痛,更要以优良作风赢得群众信任,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