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会场内外涌动的务实新风,成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的生动注脚。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学习贯彻党内法规条例是筑牢思想防线、锤炼过硬作风的“必修课”。面对新形势下党员队伍结构变化和治理任务的复杂性,基层支部必须找准条例学习与实践结合的 “转化器”,让刚性约束转化为党员的行动自觉,以纪律建设新成效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八项规定不是一时之策,而是融入血脉的政治自觉,是引领时代的长效治理密码。 条例学习要从 “纸面文字”变为 “心有所畏” 的行动准则。部分支部在开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学习时,存在“念文件、划重点” 的表面化倾向,导致党员对纪律要求仅停留在认知层面。破解这一问题,需要创新学习载体,改变传统单向灌输模式。可通过开展“纪律微课堂”“案例研讨沙龙” 等活动,将抽象的纪律条文与基层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引导党员深入剖析不同岗位可能存在的纪律风险。在讨论惠民资金发放、项目审批等关键领域时,鼓励党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共同探讨纪律红线的具体边界,通过互动交流加深对“六大纪律” 的理解。这种带着问题学、结合岗位学的方式,能让党员在思考与交流中对照反思,真正理解“纪律红线在哪里”“触碰红线会怎样”,促使条例要求从文件规定内化为 “心有所戒、行有所止”的思想自觉。 作风建设要从 “关键少数”延伸到 “神经末梢” 的治理实践。党的八项规定出台十二年来,基层作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存在“隐形变异”,给党员干部带来新的负担与挑战。对此,支部作为联系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必须当好作风建设的“前沿哨”。在实际工作中,支部可探索 “清单化管理 + 数字化监督”机制:一方面制定《支部事务准入清单》,明确界定党建、民生服务等必要事项,杜绝上级部门责任转嫁,为基层工作减负;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手段搭建“纪律监督平台”,畅通群众反馈渠道,让群众能够便捷地对干部作风问题进行监督。通过将纪律要求嵌入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既能守住 “精文减会”的硬杠杠,又能打通服务群众的快车道,让作风建设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年轻党员培养要从 “成长初期” 扣紧 “纪律扣子” 的第一粒。随着 “90 后”“00 后” 党员逐渐成为支部主力,帮助他们系好职业生涯 “第一粒扣子” 尤为重要。基层支部可构建 “传帮带 + 常态化教育” 的培养体系: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党员与年轻党员结成对子,在传授业务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工作场景讲解纪律规矩,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定期组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观看年轻干部违纪警示教育片,用典型案例警醒年轻党员;推行 “纪法知识月考” 制度,将条例学习纳入党员积分管理,激发年轻党员主动学习纪律知识的积极性。通过“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 的机制,既能帮助年轻党员在基层一线锤炼本领,又能筑牢 “底线不可破、红线不可越”的思想堤坝,确保年轻党员成长之路行稳致远。 基层支部是贯彻落实党的纪律要求的“细胞单元”,唯有把条例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让纪律要求渗透到党员工作生活的每个环节,才能真正形成 “支部强堡垒、党员当先锋”的良好局面。在新的赶考路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应成为纪律建设的 “桥头堡”,以严实作风凝聚奋进力量,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