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农村基层虽处"神经末梢",却关系着党的执政根基;干部手中权力虽"微",却直接影响群众获得感。筑牢这道廉洁防线,既是对基层政治生态的净化,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护航。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面临新挑战。随着乡村振兴资金、项目大量下沉,一些地方的"微腐败"问题有所抬头。有的村干部在扶贫资金使用上优亲厚友,有的在土地流转中暗箱操作,有的将集体资产视为"私人钱包"。这些行为看似涉及金额不大,但啃食的是群众的切身利益,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究其原因,既有部分干部法纪意识淡薄的问题,也有监督机制不完善的因素,更反映出一些地方对基层权力运行的约束还不够有力。 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打破腐败难题。首先要织密制度"笼子",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让每一项权力运行都有章可循。某地推行"阳光村务"平台,将村级事务全部上网公开,群众随时可查,这种做法值得推广。其次要激活监督"末梢",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鼓励群众参与监督。浙江一些地方聘请"清廉观察员"的做法,让监督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再次要用好科技手段,借助大数据分析发现异常情况,让"微腐败"无处遁形。 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廉洁履职动力。当前一些地方探索建立村干部廉洁履职正向激励机制,将廉洁情况与绩效考核、晋升提拔挂钩,效果显著。同时,要完善待遇保障,让村干部有尊严地工作;建立容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只有做到严管与厚爱结合,才能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廉洁先行,重振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最前沿,其廉洁与否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广大基层干部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在小事小节上守住廉洁底线。唯有如此,才能让乡村振兴的"阳光雨露"精准滴灌到每个农户,让党的惠民政策真正温暖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