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也是人民幸福的保障。在4月15日国家安全教育日之际,我们更需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行动纲领。推动这一理念深入人心,需要全民参与、全民共建,让国家安全意识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国家安全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象化的社会工程。它既包含守护国土完整、维护海洋权益、强化边境管控的传统安全维度,也深度渗透到粮食安全、网络数据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非传统领域。一条虚假信息可能引发金融系统波动和社会恐慌,一处技术漏洞或许导致能源网络瘫痪或交通系统失灵。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今天,粮食供应链的中断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人工智能算法的偏差可能加剧认知安全危机,生物实验室的误操作可能触发跨国界卫生事件。这些风险警示我们,安全链条的每个环节都需精密咬合,各领域的安全问题会通过技术网络、经济脉络和社会系统产生共振效应。唯有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加强全链条风险监测、完善动态化防护体系,才能构建起覆盖"物理-数字-生物"三维空间的立体化安全屏障,真正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战略转型。 维护国家安全绝非国家安全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民参与的“大合唱”。作为个体,我们既是安全环境的受益者,也是安全风险的防范者。遵守法律法规、不传播谣言、保护商业机密、参与社区安全建设……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都是对国家安全的守护。同时,提升风险辨识能力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也同样重要。面对网络诈骗、间谍策反等潜在威胁,保持清醒头脑、及时举报可疑行为,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国家安全不是“事不关己”的遥远议题,而是需要每个人用行动书写的时代答卷。 让国家安全观真正深入人心,需在教育形式上持续发力。学校应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学生心中播下安全的种子;媒体需创新传播方式,用短视频、动漫等载体解读安全政策,让严肃的理论“活起来”;社区可开展情景模拟、应急演练等活动,让居民在实践中掌握安全技能。此外,应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风险预警平台,让安全知识传播更精准、更及时。当安全教育突破传统模式,以贴近生活的姿态融入日常,全民安全意识将实现质的飞跃。 国家安全,如同空气般无声滋养着社会发展,却需要我们以恒久之力守护其纯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风险与挑战如暗流涌动,唯有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战略坐标,将个体意识熔铸于国家安全的全维图景,方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长城。当每个公民的警惕成为社会的免疫系统,当每份责任担当转化为制度的铜墙铁壁,无形的安全防线便会化作托举民族复兴的巍峨基石。让我们以永不懈怠的姿态,共绘国家安全同心圆,使安全意识如星火燎原,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