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发力”推动作风建设常治长效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既要看到“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的显著成效,更要清醒认识“四风”问题树倒根存、隐形变异的现实挑战,始终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在深化理论武装中筑牢根基,在推进自我革命中淬炼本色,在践行群众路线中彰显担当,让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焕发时代光芒。 培元固本强根基,校准理想信念“定盘星”。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根子在于理想信念的动摇,必须将思想建设贯穿作风建设始终。要深挖理论学习的“源头活水”,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党员干部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精神力量。要深化理论学习长效机制,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常态化教育延伸。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大任务中锤炼党性修养,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转化为改进作风的实际行动。要强化纪律规矩教育,完善典型案例通报、廉政风险预警等机制,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标本兼治祛顽疾,构建常态长效“制度链”。作风建设最怕“雨过地皮湿”,必须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顽瘴痼疾,时刻把握“常”“长”二字要求,既紧盯“四风”新表现新变种露头就打,又注重从体制机制层面破解深层次矛盾。要健全监督体系,统筹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力量,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网络。要聚焦权力运行关键环节,完善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推动作风建设要求嵌入政策制定、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全过程。要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建立作风问题“发现—纠治—反馈”闭环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实行分类施治。要坚持严管厚爱结合,健全容错纠错和澄清保护机制,树立鼓励担当、崇尚实干的鲜明导向。 躬身力行践初心,架起党群关系“连心桥”。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推动调查研究常态化、民生诉求直通化、问题解决机制化,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建立“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社会评题”工作模式,以作风转变促进惠民政策落地见效。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运用数字化手段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民意收集平台,让群众的“好差评”成为改进作风的“方向标”。要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大战大考”中密切党群血肉联系,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