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荔枝 于 2025-4-15 16:17 编辑
“常学常新”八项规定:“知”“行”“守”作风三重奏
党的作风是观察党群关系的晴雨表,是检验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法宝。”从延安整风到新时代八项规定,作风建设始终是党自我革命的利器,而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如破解作风顽疾的“金钥匙”,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粒扣子”。 “常学常新”悟初心:让“铁规矩”成为思想“导航仪”。 “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新时代作风建设的“起手式”,其核心要义在于以群众路线校准权力坐标。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到“文山会海的反弹”,从“痕迹管理异化”到“调研作秀回潮”,这些新表现警示我们,学习教育不能停留在背诵条文,而要通过情景模拟、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将基层减负的痛点、民生堵点作为教学生动案例,让“规定动作”变成“自觉行动”,时时处处让党员干部在思想深处校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航向。 “知行合一”破顽疾:以“绣花功夫”打通作风“最后一纳米”。 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成效,最终要落脚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绩上。当乡村振兴面临“材料美化”与“实效美化”的博弈,当优化营商环境遭遇“新官不理旧账”的困境,当民生工程出现“面子工程”的变异,党员干部需用好“四下基层”传家宝。从“板凳会”收集民情到“圆桌谈”共商对策,从“最多跑一次”的流程革命到“接诉即办”的机制创新,以“民情地图”“问题清单”“成效账本”三件套,推动作风转变从“运动式”向“制度化”转型。鲜活的实践证明,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真正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成暖心事。 “久久为功”铸长效:用“制度笼子”锁定作风“绿色频道”。 作风建设的“徙木立信”,贵在以制度刚性保障教育成果。从会议时长的“倒计时管理”到文件字数的“限额审批”,从基层调研的“轻车简从轨迹留痕”到公务接待的“一函一单”制度,八项规定精神正通过数字化改革嵌入权力运行全流程。组工干部需推动建立“作风健康码”体系,将学习教育参与度、群众满意度、问题整改率纳入干部数字画像,形成“教育-监督-问责-整改-治理”的闭环生态。当每项制度都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八项规定精神才能从“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信仰”。 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不是“一阵风”,而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永动机”。党员干部当以“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学深悟透,以“群众阅卷”的压力感知行合一,以“制度成瘾”的自觉感久久为功,让“徙木立信”的改革承诺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作风之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