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洞察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的支撑作用,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局面,为三者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回顾世界强国的崛起历程,教育强国是根基所在。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由此奠定工业强国地位;美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研究,顶尖高校培养出大量人才,为其科技与经济领先地位奠定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教育提升至战略高度,构建起庞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远超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23 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 91.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 95.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 60%,迈入普及化阶段。在校生规模达 2.91 亿人,专任教师有 1891.78 万人。教育的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升,为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筑牢根基,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像 DeepSeek、国产智能机器人、“祖冲之三号” 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等,彰显了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 然而,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国际竞争愈发激烈,各国都在积极争夺高素质人才,抢占科技制高点。我国在科技领域面临诸多 “卡脖子” 难题,比如高端芯片制造、关键基础材料技术等方面受制于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不匹配的情况,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因此,探索人才自主培养路径、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迫在眉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教育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中所发挥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科技创新,核心在于人才,而人才培养依靠教育。教育优势决定了科技与人才竞争的优势,例如美国的顶尖学府为其前沿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强化教育支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基础学科是科技创新的根基,交叉学科则是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吸引并培养优秀人才,搭建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如清华大学与华为的合作,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机制。高校要依据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增设新能源等新兴专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教育数字化打破了时空限制,我国应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丰富的教育资源平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如 “学习强国” 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全民的创新潜能。 只有高度重视教育,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书写三者协同发展的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