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侗寨的板凳上与群众拉家常,在云南的村寨里问需于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勾勒出新时代群众工作的生动坐标。基层党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既要成为贯彻落实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更要成为感知民生冷暖的“最初一公里”,用组织优势架起党群“连心桥”。 密切联系群众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实践。贵州“寨管委”让村民自己议事、自己管事,云南“红色物业”破解社区治理难题,这些创新机制将党组织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当党支部成为“议事主阵地”,当党员成为“政策翻译官”,组织的凝聚力就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行动力。这种“面对面”的沟通、“心贴心”的服务,正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鲜活体现。 技术赋能让群众工作如虎添翼。党建智慧平台实现“指尖上的民生对接”“党员联户制”织密服务网格,这些创新不是冰冷的程序堆砌,而是充满温度的情感联结。但技术手段永远替代不了“板凳精神”,算法再精准也需要人性温度。唯有将数字优势与“面对面”工作法结合,才能让党组织既懂“大数据”又善“小院议事”,真正成为群众离不开的“主心骨”。 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起点,基层党组织更要做好“时代答卷人”。这不是靠填表留痕的“虚假亲近”,而是靠解决急难愁盼的“真抓实干”;不是靠层层留痕的“痕迹主义”,而是靠润物无声的“长效服务”。唯有让党旗始终飘扬在群众心间,让组织温暖流淌在田间地头,才能凝聚起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