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AI成为两会的高频热词。深圳、余杭等地的“AI公务员”上岗也引起业界关注。近期,深圳市福田区引入70名AI 数智员工,个性化定制生成时长从传统流程的5个工作日锐减至分钟级,公文规范性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周期较人工操作缩短90%,整体差错率被控制在5%以内。这组颠覆性数据的背后,是70个深度融入政务系统的AI智能体带来的“革命”。这些数字员工,正在重新定义"高效政务"的内涵维度。 智能政务系统的架构革新正重塑公共服务效能。智能政务服务与AI的能力高度契合。AI擅长处理文本数据,而政府的政策文件大多以文本形式存在,因此两者在应用上具有契合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公务员的工作压力。一方面,人工智能公务员极大地变革了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另一方面,这一创新举措与当前政府大力推进的数字化转型进程高度契合且相辅相成。AI将公务员从重复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AI会在政府的公共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与效率。由于我国公务员通常在不同岗位之间轮调,AI能够为新任职的官员提供决策参考,帮助他们迅速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提高其专业能力。此外,AI的引入还可能推动政府权力运作的透明化,促进政策信息的公开和透明,确保公众更平等地获取相关政策信息,以减少政策鸿沟。 谈及“人工智能将取代公务员”“铁饭碗不再铁”这类的论调,虽然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具有替代人力公务员的潜力,但这种替代是有限的。首先,AI 技术的应用需要与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相契合。例如,高龄人群等数字素养较低的群体可能在操作数字系统时遇到困难,这就限制了AI的普及应用。其次,在涉及决策和创新的工作领域,AI 仍然难以替代人类的判断和创造性思维。公务员岗位的核心价值在于政策制定、社会协调和公共关系等复杂领域,这些领域需要人的灵活判断力和共情能力。 未来,人工智能将与公务员形成协同合作的工作模式,以此提升政务服务的整体水平,而并非是对公务员岗位的完全取代。深圳福田区的AI数智公务员并非独立工作,而是配备了人类 “监护人” 以协同决策,形成 “机器高效执行、人脑把控方向” 的新型协作模式。所以,即便出现 “AI 办业务办错” 的状况,也能明确责任归属,避免无人担责的情况发生。政府部门工作的严谨性要求工作人员对人工智能分析结果负责,最终实际可执行的方案、发布的信息仍需人工核验。如今,各级政府都在严格控制公务员编制数量,在此之前,许多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往往需要一人承担多项事务,人少事多的矛盾极为显著。这一矛盾直接影响到了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数量。引入人工智能之后,其核心目的在于将公务员从传统的重复性、低智力含量的繁琐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性和价值的工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