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教育支撑,开创人才发展新局面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育在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为科技创新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国民素质不断提升,为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像国产智能机器人惊艳全球、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打破世界纪录等一系列创新成果的涌现,背后是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勇挑大梁,彰显着教育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显著成效。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我国在科技领域仍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因此,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要强化教育的支撑作用,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均衡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破解学位供需失衡、师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人,为人才成长筑牢根基。 还需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打造政行企校研供需对接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比如,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实施技术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提高职业院校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同样至关重要。推进纸质图书与数字资源融合,利用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促进阅读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共享,打造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融为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北京邮电大学围绕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进行创新尝试,推动人才培养重心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借鉴。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