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通过八项规定,开启作风建设新篇章。在数字化浪潮中,从整治文山会海到构建"互联网+督查"体系,既传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初心,又创新运用数据破除形式主义。十年间,全国运用大数据筛查公车私用等线索超1200万条,制度刚性叠加科技赋能,推动干部下沉与群众监督数字化共振,让作风建设精准深入民心。 历史长河中的初心刻度。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与农民拉家常的调研场景,与今日杭州"民呼我为"平台上每分钟跳动的民生诉求数据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务会议记录的"三三制"民主实践,与当下基层治理中"民生议事厅"的协商机制遥相辉映,共同诠释着"从群众中来"的方法论传承数字化改革为传统工作方法注入新动能。绍兴市柯桥区打造的"驻村札记"云平台,要求驻村干部每日上传走访日志并关联民生问题数据库,系统自动生成"民情热力图"。这种"脚板+键盘"的融合模式,既延续了"炕头办公"的质朴作风,又实现了群众需求的精准捕捉,使干部既能感知田间地头的温度,又能把握数据流中的民意脉搏 破除作风积弊的革新之道。面对某地基层干部手机里安装的63个政务APP,杭州市余杭区用"基层减负一码通"整合多平台功能,将台账填报压缩70%。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与当年延安整风破除"党八股"的实践异曲同工。正如黄山市推行的"无会日"制度,通过会议质量评估系统对"空转会议"亮红牌,倒逼干部走出文山会海,走进群众中间在丽水山区,科技特派员陈颖十年扎根茶乡,带领村民开发"数字化茶园",使亩均收益提升3倍。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作风,与延安时期359旅南泥湾开荒的精神血脉相通。鄂尔多斯市推行的"接诉即办"机制,要求群众诉求2小时内响应,72小时办结,用制度刚性保障作风转变的持续性 新时代鱼水关系的重构逻辑。深圳前海的"政企直通车"平台将企业信用数据与政策兑现系统打通,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这种"感服务"背后,是政府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主动匹配企业需求的作风转变,与当年边区"豆选法"体现的民主精神形成时代共振。上海市长宁区"一网通办"系统中的"好差评"数据,直接关联部门绩效考核,让群众成为作风建设的"阅卷人"从大别山区"流动政务车"实现148项服务进村入户,到舟山群岛"海上党员驿站"解决渔民办事难题,新时代作风建设在实践中呈现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三年间响应率从60%提升至99%,印证着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上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改进工作作风的实践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注脚。当区块链技术让惠民资金流转全程可追溯,当人工智能辅助分析群众诉求热点,不变的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价值坐标。这种传统与创新的交响,制度与技术的共振,正在谱写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的新乐章。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唯有用实干突破"数据烟囱",用真心融化"数字鸿沟",方能永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