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浩荡,气象万千。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竭的力量。 教育固本,立德树人,在人才根基上“立得住”。科教兴国的根本在人才,人才培养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因此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迫在眉睫,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更好发挥教育对人才的支撑作用。一方面,教会学生文化素质“基本功”,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基本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紧抓学校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使广大学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立志报国,依托红色场馆为教育实践地,使红色场馆成为培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的育人载体,思想铸魂与实践强基相融合,培养胸怀“国之大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接班人。 科技领航,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上“走在前”。“我们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使我们国家能够在现代经济大潮中始终保持弄潮儿的角色。”研究型大学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要发挥“龙头”作用,培育并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也在持续提升,重大创新成果举世瞩目。“中国天眼”助力我国发现新脉冲星数量1000颗,远超国际上同时期其他望远镜发现总和;神舟与天和的飞天、中国空间站的诞生,在航天史上绘就璀璨一笔;“银河号事件”后,我国意识到全球定位系统的话语权决必须把握在自己手上,“北斗三号”应运而生破解“卡脖子”难题。正是我国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才得以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才赋能,集聚英才,在人才队伍上“加把力”。“国有贤良之士,则国家之治厚”,人才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然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竞争已演变为人才争夺战,在这场竞争中,高新技术人才已成为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高校教育方面,发挥教育改革作用,让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先导产业前言需求进一步结合,建立教材更新机制,以快速迭代的教育补充人才供给缺口;让人才供给和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在前沿技术领域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推动高校加快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着力解决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让“人才聚”和“产业兴”的局面交相辉映,制定人才政策,包括居转户、人才引进落户等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助力发展,打造人才成长发展良好环境,以良性循环全面提升人才效能,为新质生产力增添“核心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