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全党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新的“赶考”之路,必须把学习教育作为作风建设的“源头活水”,以理论清醒筑牢政治坚定,以思想淬炼引领行动自觉,让八项规定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强大的生命力。 一、以“理论滋养”固本培元,拧紧思想“总开关”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到党史学习教育,历次党内集中教育都把作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在浙江余村,党员干部通过“千万工程”现场教学,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整治人居环境的自觉行动。这启示我们,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作风建设的“定盘星”,通过“第一议题”制度、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载体,推动党员干部在深学细悟中补足精神之钙,从思想根源上破除“四风”滋生的土壤。 二、以“实践导向”精准滴灌,架起言行“高压线” 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江苏昆山行政审批局推出“党员先锋岗”,将八项规定精神融入“放管服”改革,实现企业开办“1 小时办结”,用作风“小切口”推动服务“大提升”。这告诉我们,学习教育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舌尖上的浪费”等突出问题,通过“靶向治疗”推动整改落实。建立“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社会评价”的闭环机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作风建设的“试金石”,让学习教育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三、以“制度创新”激浊扬清,筑牢防变“防火墙”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上海浦东新区探索“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数字化监督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公务接待、公车使用等数据,实现“四风”问题智能预警。这表明,要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制度,推行“八小时外”监督机制,将作风表现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针对新型腐败和隐性变异“四风”问题,及时出台“负面清单”,织密制度笼子,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四、以“青年培育”薪火相传,锻造时代“生力军”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学员们通过“八项规定精神专题研讨 + 基层蹲点调研”的沉浸式教育,深刻理解“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的内涵。这要求我们,要把八项规定教育融入年轻干部培养全过程。建立“导师帮带制”,组织新入职干部参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主题展览,开展“廉洁家书”活动,引导年轻干部扣好“第一粒扣子”。实施“基层墩苗计划”,让年轻干部在乡村振兴、信访维稳等一线锤炼过硬作风,在实践中涵养“人民至上”的公仆情怀。 十年徙木立信,十年春风化雨。从“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的生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既要靠“雷霆万钧”的震慑,更要靠“润物无声”的滋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持续深化学习教育,让八项规定精神入脑入心,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当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成为作风建设的“源头活水”,我们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书写更加优异的时代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