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犹如经历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书中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清醒、“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坚韧,系统阐释了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结合工作实际,我深刻体会到,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关键所在。 一、以思想自觉引领作风转变:夯实理想信念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是理想信念的“外化表现”。书中剖析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顽瘴痼疾,根源在于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化,宗旨意识弱化。
需将理论学习作为终身课题,从党章党规中寻找初心,从党史中汲取力量。例如,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通过重走长征路、瞻仰革命纪念馆等形式,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筑牢“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唯有补足精神之钙,才能杜绝“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形式主义,真正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转化为行动自觉。 二、以实践担当锤炼过硬作风:筑牢党群关系的“连心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书中指出,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真抓实干”。近年来,党中央以“八项规定”为切口,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到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变。
在基层工作中,我曾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一线工作法”走访群众,发现垃圾厢房的设施陈旧,以及没有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投放习惯、分类需求、清洁维护的便捷性,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不便、分类效果不佳。经多方协调,对垃圾厢房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改造,配置了更加先进和高效的设施,问题得以解决。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的成效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行动中,而非停留在口号里。 三、以制度机制保障长效常治:织密作风建设的“防护网”“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通过建章立制巩固作风建设成果。书中提出的“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等要求,为作风建设常态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于一些地方推行“干部作风红黄牌警示”制度,对履职不力、推诿扯皮的单位和个人公开曝光;建立“企业评议政府部门”机制,倒逼政务服务效能提升。这些实践表明,唯有将作风要求融入日常监督、考核评价体系,才能避免“一阵风”“走过场”,实现标本兼治。 学习《论述摘编》,既是一次精神的补钙,更是一次行动的号角。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以“检身若不及”的自觉、“刀刃向内”的勇气,持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以过硬作风书写新时代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