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一战略导向,不仅是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精准把握,更是对未来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国内需求,强化新时代人才引领显得尤为迫切。深化教育改革是这一战略的核心之一。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以及疫情解封后更多学生选择考研而非就业,深化教育改革的需求愈发迫切。这要求我们在教育结构上做出调整,加强教育整合能力,促进教育结构的完善。同时,也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建议,这无疑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 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整合方面,DeepSeek AI大模型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全栈自研的攻坚范式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赋能逻辑场景驱动以及产学研贯通新型范式的人才机制,共同构成了其成功的基石。DeepSeek的成长轨迹,不仅展示了新型举国体制下创新要素的系统性重组,更破解了基础研究“不敢投”的困局,构建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转化通道。这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模式,无疑为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提供了新的战略支点。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此,我们需要构建党委、政府、企业、社会“四维协同”治理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效能。目前,已有23个省(区、市)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在教育端,多所高校启动了“AI+学科”计划,淘汰传统课程,建立校企联合研究院;在科技端,采用“揭榜挂帅”3.0模式,加速高校专利转化;在人才端,长三角地区试水积分互认制度,建立海外离岸创新中心。企业界也积极参与其中,基础研究投入抵税政策激励了前沿领域的研发。此外,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实施的“双导师制”,更是刷新了产教融合的新高度。 这些探索和实践表明,只有撕掉“纸面知识”的标签,打破“论文枷锁”,拆除“身份围栏”,才能真正激活全民的创新基因。当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形成良性互动,当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繁荣、更加强大的中国。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