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为新时代推进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更需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涵要义,将其转化为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治理效能、增强群众获得感的生动实践。结合社区工作实际,现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扎实作风推动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筑牢思想根基 中央八项规定不仅是改进工作作风的“切入点”,更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社区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到,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绝非权宜之计,而是长期遵循的政治准则。 (一)以理论武装明方向 将学习贯彻八项规定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常态化开展学习研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等重要论述,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上来。 (二)以典型案例强警示 定期开展“以案为鉴”警示教育活动,通过剖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引导社区工作者对照检查。例如,某社区曾因过度留痕、重复填报台账导致工作重心偏移,经整改后精简材料30%,腾出更多精力服务群众。此类案例警示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四风”问题隐形变异,防止“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回潮。 (三)以群众需求定坐标 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将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在社区服务中摒弃“盆景式调研”“材料式迎检”,主动深入困难家庭、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把群众“表情包”作为检验作风的“晴雨表”。 二、深化作风建设,力戒形式主义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必须体现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具体行动中。 (一)精简会议文件,为基层减负增效 针对社区“会多文多”问题,推行“多会合一”“无纸化办公”,严格控制会议时长和文件篇幅。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清单”,明确各部门不得随意向社区摊派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台账报表。例如,某街道通过整合民政、卫健等部门的数据系统,实现“一次录入、多部门共享”,社区工作者重复劳动减少40%。 (二)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治理效能 在民生事项办理中,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将低保申请、医保办理等高频事项下沉至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同时,针对特殊群体开展“上门办”“帮代办”服务,让群众少跑路、少折腾。例如,疫情期间某社区为独居老人建立“一对一”服务档案,通过网格员定期探访,确保服务不断档。 (三)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回归服务本真 严格清理规范政务APP、微信公众号、工作群组,整合功能重复的信息系统。建立社区工作“电子台账”共享机制,避免多头填报、重复劳动。某社区通过开发“智慧社区”平台,整合党建、民生、综治等模块,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社区工作者日均填报时间减少2小时。 三、强化责任担当,健全长效机制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既要靠思想觉悟,也要靠制度保障,更要靠行动自觉。 (一)严明纪律规矩,守住廉洁底线 在社区“三资”管理、惠民资金发放、工程招投标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定期开展财务审计和廉政谈话,对“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问题“零容忍”。例如,某社区通过设立“小微权力”监督公示栏,将社区干部权力清单、办事流程全部公开,群众满意度提升25%。 (二)完善考核机制,激发干事热情 改变“唯台账论英雄”的考核方式,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网格管理成效等作为核心指标。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的社区,实行“黄牌预警、红牌问责”。同时,建立社区工作者“容错纠错”机制,保护担当者、支持干事者。 (三)培育头雁效应,引领作风转变 社区党组织书记要带头执行八项规定精神,以身作则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通过设立“书记接待日”“党员责任区”,带动社区干部深入群众、解决问题。例如,某社区党委书记带头包联最困难的小区,协调解决污水管道堵塞、停车难等问题,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到位。”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既要当好八项规定精神的践行者,更要成为群众利益的守护者。新征程上,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推动社区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