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的北京,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强国"的嘱托为新时代招商引资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科技创新重镇,上海的实践经验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教育、人才与创新协同发力的"上海样本"。这座城市正以独特的定位诠释着:新时代招商引资不仅是资本与项目的博弈,更是科教资源、人才生态与创新势能的战略性重组。 教育筑基:打造"产学研用"共同体 在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展厅里,一块电子屏实时更新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利数据。这些数据的源头,正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与区域内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上海高校实施的"学科+产业"双轮驱动战略,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学科与寒武纪、商汤科技等企业深度绑定。临港新片区则通过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园区,引入牛津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全球顶尖学府设立分校,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培养体系。这种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使上海的招商引资呈现出"项目未至、人才先行"的独特优势。 人才引流:构筑"类海外"创新生态圈 外滩金融中心的落地窗前,一位来自硅谷的AI专家正在与陆家嘴的金融机构探讨算法交易模型。这样的场景在上海每天都在上演。通过实施"浦江人才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上海累计引进诺贝尔奖得主58人、图灵奖得主7人,形成"顶尖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青年英才"的金字塔结构。在浦东新区,人才公寓与研发中心比邻而建,跨境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绿色通道等政策,让人才真正实现"安居乐业"。这种"人才友好型城市"的建设,使得上海的招商引资从"土地出让"转向"价值共享",吸引了特斯拉、SHEIN等跨国企业将全球研发中心落户于此。 创新赋能: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在张江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集群中,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设施正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一站式"研发服务。这种"平台经济"模式催生了超过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基础研究支撑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反哺基础研究"的良性循环。临港新片区则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创新活力,实施"白名单"管理制度、试点跨境数据流动,吸引燧原智能、云从科技等企业开展"无人驾驶""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探索。上海自贸试验区更以"制度型开放"为突破口,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等改革,推动创新药械加速进入市场。这种"创新生态"的营造,使得上海的招商引资从"政策优惠"升级为"系统赋能"。 站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历史节点,上海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规律:新时代招商引资的本质,是通过教育激活创新基因、通过人才集聚要素动能、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发展空间。当黄浦江畔的金融精英与钱塘江边的科创先锋形成创新合力,当"老字号"企业的工匠精神碰撞"独角兽"公司的颠覆思维,上海正以"科教融合"的实践证明:只有将教育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主动。这座城市的未来,必将在教育、人才与创新的交响中谱写出更辉煌的篇章。
鲁乾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