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基层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然而,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了基层的活力与创造力。因此,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已成为当前提升治理效能、激发基层活力的迫切需求。 制度重塑:以“刚性约束”斩断“软性枷锁”。浙江省率先推行“基层减负二十条”,明确设定硬性标准:“无实质内容的文件坚决不发、无决策功能的会议坚决不开”,并大刀阔斧地将考核指标从繁冗的127项精简至精炼的38项,此举极大地减轻了基层的工作负担。这些制度创新不仅彰显了地方政府“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更为破除陈规陋习提供了有力武器。它们证明,唯有通过明确的刚性约束,才能从根本上打破束缚基层的软性枷锁,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基层减负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更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整体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 技术赋能:以“数字治理”取代“数字形式”。上海市长宁区通过搭建“一网统管”平台,实现了12个部门间25个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数据共享效率,使得基层数据填报量减少了70%,这一变革不仅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还促进了信息的快速流通与高效利用,为精准决策和及时响应提供了有力支持。技术不应仅仅是增加工作复杂性的负担制造者,而应当成为推动减负工作的重要力量。通过巧妙运用数字技术,我们可以打破信息孤岛,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最终实现政府治理能力与公众满意度的双重提升。 长效之策:在“破”与“立”间寻求治理平衡 。减负绝非简单的“做减法”,而是治理体系的深层变革。需警惕“减负清单”异化为“新负担清单”,防止“专班整治”退化为“运动式治理”。江苏省建立“基层观测点”动态监测减负成效,山东省将“干部敢为”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这些探索为建立长效机制提供了启示。未来,应着力构建“基层需求导向”的政策制定机制、“群众参与式”的监督评价体系、“容错激励兼容”的干事环境,让减负成果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