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经济、社会、生态、治理等多维度综合推进。 1. 激发经济活力,助力乡村发展“产业化”。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承载着亿万农民的美好愿景和期盼。 乡村发展产业要利用特色资源,分类施策。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在突出优势和特色上下功夫。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培育特色的农副产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维护好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推动农业与文旅、康养等产业结合。 乡村发展产业要紧盯市场需求形成优势产业。立足当地资源和发展基础,培育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农村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融合文旅,加快发展市场潜力巨大的现代乡村服务业,包括乡村餐饮购物、文化、旅游休闲等生活服务。 2. 吸引人才回流,助力乡村破解“空心化”。在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乡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峻。乡村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万名农村创业带头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1500万人。针对人才资源薄弱的乡村,在促进本土人才“回流”的基础上加强外部人才的引入。其一,运用乡村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人情网络开展精神动员,动员有乡土情怀、创业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大学生、外来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其二,要完善引入专业化人才参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发展规范化,可通过专业的培训指导,培育一批农村职业经理人等基层人才,为乡村振兴奠定多元化的人才基础。推动“科技特派员”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乡村结对帮扶。其三,可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 3. 振兴生态环境,助力乡村环境“美丽化”。建设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美丽乡村既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也是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民生工程,重点在于解决农民实际生产生活的痛点问题,提升其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近年来,各地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大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农村环境处理设施的欠账,在一些偏远乡村,污水、垃圾、养殖污染等仍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需要尽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可以合理借鉴城镇管网处理、集中处置,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应治尽治;探索整合再生资源利用或垃圾分类回收平台,在偏远村镇建设焚烧处理设施等。 美丽乡村建设需发展绿色经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可以通过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例如沼气的推广,以及生态循环农业如种养结合。 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致,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不可“一刀切”,不可“模板化”,应选择农民可接受、与当地相适应的措施。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要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益,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中国的乡村环境实实在在的得到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