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URL:file:///home/yyljd-dzb-0001/.deepinwine/Deepin-WeChat/dosdevices/c:/users/yyljd-dzb-0001/Documents/WeChat Files/guanjiapei/FileStorage/File/2025-02/2月2.docx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当商鞅在栎阳城南立木为信时,他确立的不仅是秦法的威严,更是国家治理的底层逻辑;当《唐律疏议》将"德礼为政教之本"写入法典时,中华民族已然在制度设计中注入文明的基因。今天的行政执法,早已超越简单的规则执行,而是在法治与德治的交响中寻找善治的和声,在权力与权利的对话中构建现代治理的新范式。 行政执法本质上是公共意志的具象化表达。春秋时期郑国铸刑书于鼎,将法律从庙堂秘典变为天下公器,这种治理智慧的跃迁至今仍具启示。现代行政执法的权威性不仅源于国家强制力,更在于其承载的公共价值选择。当处罚决定书上的条文转化为市井巷陌的行为准则时,法律便完成了从文本到秩序的升华。但单向度的强制如同没有琴弦的琴身,永远奏不出和谐的乐章,真正的善治需要在执法者与相对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 良性互动为法律注入人性的温度。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道出政策执行与民间活力的辩证关系。现代行政执法中的陈述申辩制度、听证程序、和解机制,都是对传统刚性执法的超越。这种超越不是对法律权威的削弱,而是通过程序正义的展开,让相对人在法律运行中从被动承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就像大禹治水变"堵"为"疏",良性互动让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戒尺,而成为指引社会前行的航标灯。 制度伦理构建治理共同体。荀子"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中,既强调"法者,治之端也",更重视"君子者,法之原也"。行政执法既要恪守"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底线,也要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当交警对轻微违法者进行教育劝导时,当市场监管部门推行"首违不罚"时,看似让渡了部分执法刚性,实则是在培育公民的法治信仰。这种执法智慧的升华,将单向的管理关系转化为双向的价值共鸣,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法治大厦的共同建造者。 站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回望,从商鞅徙木立信到新时代"放管服"改革,中国法治文明始终在刚柔并济中演进。当无人机巡航与社区网格员的人性化劝导相结合,当大数据监管与企业的信用承诺相衔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执法手段的革新,更是治理哲学的迭代升级。这种升级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法律回归其本质——正如《尚书》所言"刑期于无刑",最好的执法永远是让法律融入血脉,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 友谊路街道蒋涵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