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浪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把握国家‘五大安全’使命”“坚持高质量发展立足点”,为吉林乃至东北振兴锚定方向。面对百年变局与复兴重任,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不仅是发展的“指南针”,更是检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抓铁有痕”的韧劲,方能将战略蓝图转化为振兴实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吉林答卷。 “破冰思维”破除短视桎梏,校准高质量发展航向。正确政绩观首在打破“唯GDP论”的惯性思维。吉林立足“五大安全”使命,统筹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动能培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领导干部当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摒弃短视工程,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冰雪经济等长线布局,让发展动能更可持续。 “实干坐标”丈量为民初心,夯实全面振兴根基。政绩的成色最终由人民评判。从保障粮食安全到建设宜居乡村,从优化营商环境到破解民生痛点,每一项改革都需以“俯身听民声”的姿态推进。吉林推动万企大走访、精准滴灌政策,正是将“为民造福”具象化为破除堵点的实招。党员干部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群众获得感作为衡量政绩的核心标尺,让振兴成果普惠于民。 “制度篱笆”规范权力运行,筑牢政治生态屏障。政绩观的纠偏离不开制度约束。总书记强调“完善权力监督机制”“整治形式主义”,直指少数干部急功近利、数据造假的沉疴。吉林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强化基层治理,需以“清单化”责任分解和“穿透式”监督体系,倒逼干部既“干净”又“干事”,让担当作为蔚然成风。 站在东北振兴的历史节点,正确政绩观既是方法论,更是价值观。吉林党员干部当以“新担当”破解老难题,用“新作为”开辟新格局,在服务国家战略中锤炼党性,于苦干实干中答好时代之问。唯有如此,方能将总书记擘画的“全面振兴新突破”从蓝图变为现实,为民族复兴贡献东北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