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发霉敲响警钟 近日,有网友参观安徽省巢湖市博物馆时发现,展柜内三件象牙文物居然发霉了,尤其是一件象牙笏板,全身布满霉斑。12月3日,巢湖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对三件象牙藏品进行了清理。不仅如此,除上述象牙藏品发霉外,馆内不少文物的展标文字说明不足,此外还被发现有错别字和错误表述。此事件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博物馆文物发霉可能涉及文物伪造、非法交易或骗取资金等复杂环节。文物发霉可能由于存环境不当、修复或保管疏忽等原因,但同时最不能忽略的的是人为破坏或伪造等原因。不能排除其伪造文物时,故意制造霉斑,通过化学药剂(如酸性物质)、人工培植霉菌等方式模拟“自然老化”,使赝品显得年代久远,从而抬高价值的情况。 对此情况提出的一些防范建议: 一、建立严格的文物保管制度,定期监测环境参数(温湿度、光照)。 二、对疑似赝品或来源不明的文物,进行多学科综合鉴定(微生物学、材料学、历史学等)。 三、对收藏者与公众要警惕“低价捡漏”或“神秘来源”的文物,尤其是带有异常霉斑的藏品。交易时要求第三方权威机构出具鉴定报告,避免仅凭肉眼判断。 四、要完善文物交易法规,严惩伪造、调包、虚假鉴定等行为。 五、推动建立文物“数字指纹”(如区块链存证),追踪文物全生命周期。 文物发霉本身是自然或保管问题,但若与异常背景(如突然出现、来源不明、急于交易)结合,可能成为诈骗的“烟雾弹”。识别这类诈骗需结合科学检测、历史考证和逻辑推理,避免仅凭表象轻信。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瑰宝。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的重要阵地,更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在岁月的场合中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