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然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长期困扰基层,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种报表、会议和检查,难以将精力真正投入到服务群众和推动发展上。2月5日,在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的讲话为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指明了方向,也为“十四五”规划的高质量实施提供了坚强的作风保障。为基层减负不仅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更是激发基层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系统性改革来破除形式主义束缚、优化工作流程,才能真正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释放基层治理的活力与创造力。 为基层减负是提升治理效能、推动政策落实的关键。基层干部是政策执行的直接推动者,他们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政策效果。然而,形式主义的泛滥使基层干部陷入"文山会海"和"痕迹管理"的泥潭,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政策执行效率低下。减负的意义在于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负担让基层干部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真正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够提升政策执行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还能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从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为基层减负是破解形式主义、激发干部担当的迫切需求。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考核机制的不合理和职责边界的不清晰,因过度依赖"痕迹管理"和"材料政绩"而导致基层干部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花在应付检查和填报表格上,而忽视了实际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这种工作方式不仅挫伤了干部的积极性,还助长了"避责思维",使干部不敢担当、不愿作为。因此,减负的必要性在于通过优化考核机制、明确职责边界,破除形式主义的桎梏,为干部创造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工作环境。 为基层减负需要从制度设计、技术赋能和文化重塑三个方面协同推进。首先,在制度设计上,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报表,明确基层干部的职责边界,避免层层加码和责任泛化。其次,在技术赋能上,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来整合数据资源、优化工作流程,将"群众跑腿"变为"数据跑路",减少重复性劳动。最后,在文化重塑上,要树立以实效为导向的工作理念,摒弃"材料政绩观",倡导实干担当的工作作风,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三方面的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基层减负的目标,让基层干部从繁重的行政负担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和推动发展的实际工作中。 为基层减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既是对形式主义的宣战,也是对治理效能的提升。通过制度优化、技术赋能和文化重塑,基层干部将从繁重的行政负担中解脱出来,真正回归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本职。这不仅能够释放基层治理的活力,还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让治理末梢焕发活力,这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基层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