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基层一线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基层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落实党的政策、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环节。我们作为基层的村居组织,应深刻理解并践行这一讲话精神,将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以实际行动为群众谋幸福。
一、强化组织引领,筑牢基层治理基石
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体系中的“主心骨”和“顶梁柱”。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强化组织引领,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1. 完善党建新格局:将村组党建、小微网格建设、“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工作纳入城市发展的党建格局,强化小微网格建设。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发展新兴领域党员等方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要走在前、干在先,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形式,让党员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和带头人。
3. 推动共建共治共享:依托融合型网格建设,找准共建共治共享的切入点,联动相关行业、单位和部门,开展党建统领、资源共享、联建共学、治理共抓等活动。将民生实事、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化解于萌芽状态,形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二、贴近群众需求,精准施策解民忧
基层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贴近群众需求,精准施策。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1. 畅通民意收集渠道:无论村子再大、巷子再深,都要把民意收集和议事协商的“窗口”开到群众家门口、公园里甚至街心广场。通过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建立微信群等方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确保群众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被重视。
2. 解决群众身边小事:对于群众来说,生活中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式的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这些小事情如果不引起重视,容易积成大事,乃至酿成问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一桩桩小事,把“身边热点”变成群众“幸福起点”。
3. 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围绕老百姓的日常所需,构建“15分钟生活圈”,提供一站式便利服务。比如,与辖区医疗机构共建签约,定期走进村、社区、街巷,提供健康指导、中医养生和常见病咨询等服务;推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健全完善错时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制度,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提升群众幸福感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必须在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服务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1. 加强队伍建设:将每名党员、每名干部“加”入网格,形成“融网格”格局。通过培训、交流、考核等方式,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2. 推动服务创新: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比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慧社区平台,实现社区服务智能化、精准化;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基层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
1. 保障好民生福利:关注好大病家庭、失独家庭、重残无业家庭等弱势群体,主动关心关怀,加大对村民的福利保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龄分红分配制度等措施,确保群众在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多实惠。
2. 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绿色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3.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注重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为村居一线工作人员,要深刻理解和践行总书记关于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的讲话精神。通过强化组织引领、贴近群众需求、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措施,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让基层成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