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腐败土壤,共筑清风正气 在当今社会,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党的生死存亡,更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的福祉。腐败问题如同社会肌体上的毒瘤,其滋生蔓延往往源于特定的土壤和条件。因此,要彻底根治腐败,就必须持续发力,从根本上铲除其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 持续发力铲除腐败土壤,制度建设是根本。要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这要求我们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创新和完善,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方面,要细化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的职责边界,防止权力滥用;另一方面,要强化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的有机统一,推动巡视巡察向纵深发展,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监督效能,让腐败行为无处遁形。 教育防腐是铲除腐败土壤的基础工程。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防线。通过开展常态化的党性教育、廉政教育活动,让广大干部深刻认识到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利用典型腐败案例开展警示教育,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干部们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在全社会培育廉洁文化,将廉洁理念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环节,形成崇廉尚洁的良好社会氛围。当廉洁成为一种价值追求、一种行为准则,腐败自然就会失去生存的思想文化土壤。 强化监督是铲除腐败土壤的关键举措。要整合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党内监督要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作用,运用好监督执纪 “四种形态”,对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加强巡视巡察工作,突出政治巡视,剑指问题,形成强大震慑。同时,强化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类监督的协同联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提升监督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让腐败行为在严密的监督之下无所遁形。 反腐败斗争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铲除腐败问题的土壤,还需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反腐合力。一方面,要畅通群众举报渠道,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让腐败行为无处藏身;另一方面,要加强媒体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锐利武器作用,及时揭露和曝光腐败问题,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同时,要注重培育公民道德和社会诚信体系,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法治意识,为反腐败斗争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将反腐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全社会要积极参与,形成共建廉洁社会的强大合力。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持续发力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就一定能够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让党和国家的事业在廉洁的轨道上蓬勃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反腐倡廉带来的红利,在公平正义的阳光下安居乐业。 (作者:炳草岗街道紫荆山社区 党委委员 刘思私)
|